《衡阳骨·华夏魂——周氏五代卫国志》
卷一·治辈断刃——汉臣公血铸扁担
第十五章:正午炎·布甲试(6.16 午时11-13点)
第一节:靶场烈·布甲初亮相
治平绸庄前坪晒着新浆的土布,正午阳光将八具稻草人靶的影子压在青砖上,靶心白圈里隐约透着“守”字暗纹。
道远公握着机杼令,甲胄领口的靛蓝在热浪中泛着冷光,像浸了衡州千年的月光。
“看好了,这是第七道浸浆的‘汉臣甲’。”
道远公拍打青壮小伙阿福的肩膀,七层土布间的糯米浆发出闷响,“三层布浸糯米,两层夹瓷片,两层刷桐油——当年父亲抗匪的瓷片阵,现在嵌进甲胄里了。”
他指尖划过领口“治”字,针脚间渗着细如尘埃的磷粉,“暗处能显形密道图,是王婶带着绣娘们熬了三夜绣的。”
阿福摸着布甲接缝处的红头绳,那是王婶拆了闺女的嫁妆:“庄主,这甲胄轻得像春绸,就是领口的针脚硌脖子。”
他转头望向围观的绣娘们,二十个婆娘正假装纳鞋底,腰间却别着半幅绣绷——绷面下藏着枣木梭镖,杼头刻着“守”字,正是汉臣公断刃扁担的木芯所制。
道远公望向尊默:“默儿,用你曾祖父的扁担,试试甲胄韧性。”
断刃扁担的铁箍刚触到布甲,磷粉层突然泛起微光,在青砖上投出“护”字光影,与汉臣公当年血溅的“守”字暗合。
尊默手腕翻转,扁担扫过阿福腰间,布甲表面的糯米浆竟如活物般泛起涟漪,将冲击力卸向两侧。
第二节:枪响处·七道浆显威
靶场五十步外,克明公蹲在青砖上,量天斗底的“克”字暗纹与砖面“道南”印记严丝合缝。
他抬头比出拇指:“就这儿,鬼子步枪的有效射程。”
道远公举起机杼令改装的单发步枪,枪托处缠着汉臣公扁担的碎木,扳机护圈刻着“护粮”二字。
枪响时,阿福胸前的布甲突然鼓起,七层土布间的糯米浆“滋滋”作响,弹头陷在第三层布与碎瓷片之间。
他扯开甲胄,凝固的米浆网里嵌着五片碎瓷,刃口全部对准弹头:“像被石磨撞了腰,但没穿!”
瓷片边缘泛着幽蓝,正是陆氏瓷窑“杀贼片”的残片。
道远公皱眉蘸取布甲上的磷粉:“第五道浆的桐油少了两成,弹孔边缘有焦痕。”
他忽然发现磷粉与尊默带来的杀贼片釉面成分相同,转头看向克明公:“你米行的稻壳磷粉,能渗进布甲吗?”
克明公敲了敲量天斗:“早给你备好了,炒焦的黄豆粉也磨好了,能让布甲更滑溜。”
第三节:经纬动·绣娘藏机杼
靶场角落,王婶突然轻哼《织甲歌》,尾音带着染坊特有的颤音——三短一长,正是机杼令的敌袭信号。
二十个绣娘同时掀开绣绷,露出三尺长的梭镖,枣木杼头可拆成三根弩箭,箭镞浸过七步蛇毒:“当年给闺女绣嫁衣的手,现在绣甲胄、刺敌寇。”
她抖开袖口,银镯内侧刻着“道南”暗纹,与布甲领口的密道图共振。
“光有甲胄不够,还得有护心的针。”
王婶将梭镖递给尊默,杼头“守”字与断刃扁担的刻痕完全吻合,“这木芯是汉臣公扁担的碎料,烧窑时特意埋在火塘底。”
尊默忽然发现,布甲接缝处的红头绳与杀贼片磷光同频:“若把瓷片嵌进布甲,遇火攻时……”
道远公眼睛一亮:“第西道浆加磷粉,第五道浸松针灰!”
他抓起半匹未干的布甲,浸过稻壳灰的糯米浆在阳光下泛着金芒,“这样布甲既能挡枪,又能防火——当年父亲在古道被山贼火攻,现在咱们以火防火!”
第西节:日影斜·密道传急讯
地面青砖突然发出蜂鸣,克明公从密道钻出,量天斗底部沾着新土:“张家山密道传来震动,鬼子工兵的铁锹,挖到咱们的黄豆阵了!”
斗底谷穗纹间卡着半粒烧焦的黄豆,正是克明公昨日埋的燃烧陷阱残留物。
道远公机杼令敲击地面,发出两长两短的问询信号,密道深处立即传来七短一长的回应——张家山告急。
尊默握紧扁担,铁箍对准阿福胸前的布甲,“治”字暗纹突然发烫,在砖面显形出张家山地形图,正是汉臣公战谱里的“八弯坡布阵法”。
“第六道浆改浸稻壳灰!”
道远公冲向染池,突然瞥见阿福布甲的弹孔位置——心口偏左两寸,正是汉臣公战谱里“心口七甲”的防御盲区。
克明公盯着弹孔:“父亲的战谱里写过,鬼子习惯射这个位置……咱们的甲胄,早把鬼子的枪法学去了。”
第五节:暮色合·双术初融合
染池里,道远公将克明公带来的稻壳灰倒入糯米浆,浮在浆面的稻壳竟自动排列成张家山地形图,与尊默昨夜绘制的布防图分毫不差。
“当年父亲用扁担护粮,现在咱们用粮食护人。”
他捞起浸浆布,磷粉在布面绘出衡州城防图,“每道浸浆都是条防线,七道浆,就是七代人的魂。”
尊默忽然握紧断刃扁担,铁箍对准布甲心口的“治”字,木柄刻痕与布甲下的碎瓷片共振,砖面应声亮起七个光点——正是衡州七处密道口。
“曾祖父的扁担破敌刃,祖父的布甲护心魂,”
他望向染池里的布甲倒影,“咱们的甲胄,是用衡州的土、衡州的粮、衡州的血浸成的。”
王婶带着绣娘们围过来,每人怀里抱着新浆的布甲,领口“治”字在暮色中泛着微光:“都绣上了各家男人的名字,”
她指着阿福甲胄内衬的“王老汉·1920”,“井底那根扁担的主人,现在护着咱们的娃。”
密道深处,突然传来连续的三短一长机杼声,道远公脸色凝重:“鬼子骑兵队,距衡州城还有二十里。”
他望向尊默,后者正将杀贼片碎渣嵌入布甲接缝,磷粉与稻壳灰遇热起火,在甲胄表面形成流动的火纹。
“让绣娘队给每具甲胄缝上黄豆粉,”
克明公敲了敲量天斗,“鬼子骑兵冲来时,布甲一滑,正好摔进咱们的瓷片阵。”
他忽然笑了,“父亲的扁担、哥哥的机杼、我的米斗,现在都在这甲胄里——鬼子要破咱们的阵,先问衡州的土答不答应。”
暮色漫过前坪,新浆的布甲在青砖上投下长影,像一列沉默的护城卫士。
尊默抚摸着布甲领口的“治”字,断刃扁担的铁箍仍在发烫,仿佛曾祖父的热血,正通过七层浸浆,注入每一寸绸布。
远处的密道里,机杼声与量天斗的敲击声交织,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护城网——这是周氏三代人用绸布、用粮食、用血肉,为衡州城织就的甲胄。
(第十五章完 · 下章预告:暮日灼·战谱现(6.16 未时13-15点)——克明公在谷仓发现汉臣公《扁担战谱》残页,“八弯坡伏击法”与当前布防图完美契合,尊默结合布甲特性改良战术,米斗队首次携带燃烧稻壳进入密道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