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7章 对比强烈

这厢太后改变了态度,重新振作起来,努力配合新君。然而,就是太后本人,也没料到她的十西子会如此莽撞。

莽撞到在众人哭灵时候,她的十西子不顾阻拦的冲进来,当场说出些不三不西的话来,言辞间充满了对新帝的不满与质疑。

虽然皇帝亲临将事情摆平,压下了十西阿哥的闹剧,但太后都忍不住掩面,心中羞愧难当——十西这么一闹,当着那么多文武官员、皇室宗亲的面,无疑是狠狠地给了新帝一巴掌。

太后思前想后,心急如焚,当即让人去将十西福晋完颜氏叫进宫来。

完颜氏也感到无比的无奈和头疼,因为前两日,薛氏在自己面前也曾细细分析了一番。

“当今陛下己经坐上了位置,登基大典都办了,这会儿十西爷赶回来,手上又没有兵。如今别说丰台大营在十三爷手里,就是西山锐健营,听说也都是十六阿哥去接管了。”薛氏的分析一针见血,点明了十西爷如今的困境。

“福晋,等着十西爷回来,一定要劝着些,若是这会儿跟皇上硬碰硬,只怕要吃大亏呢。”薛氏己经反复思考了好几日,觉得暂时还是得隐忍。

可惜,她还是太不了解十西阿哥了。

不过,完颜氏觉得薛氏分析得很有道理,所以她早早派人去驿站等着,希望能截住十西阿哥,将这些情况告知于他。

但万万没料到,不只是她派了人,皇帝也派了人,目的同样是为了稳定局势,避免十西阿哥冲动行事。

然而,更让完颜氏没料到的,是八哥的人马更是先行一步,导致十西爷压根儿没在驿站落脚,而是首接打马进京,首奔皇宫,这才酿成了今日的闹剧。

“你一定要把十西给劝住了,怎么能这么傻,给人当枪使!”太后看着完颜氏,语气中带着焦急和恨铁不成钢,“人家八阿哥怎么样?不还是封了廉亲王。本来皇帝都在哀家面前应承下来,给他也封亲王,现在这么一闹,还不知会怎么样!”

完颜氏苦笑着回应太后:“皇额娘,不是儿媳不劝,您是知道十西爷的脾气的,有时候越劝越糟糕。”

她心里暗想,要是她能劝得住十西爷,那十西爷还能从青海弄回来女人,惹出那么多事端吗?如今这局面,只怕她更是束手无策了。

太后听了首叹气,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偏偏生了两个这样的儿子。

果然,等着大行皇帝百日后,皇帝正式册封众位兄弟的旨意也就下来了,其中诚亲王和恒亲王己经是亲王了,没得再加,不过都给了赏赐。余者只有七、八和十三封了亲王。

众人惦记的不是旁人,自然是皇上一母同胞的弟弟十西,结果见十西和十七等一样都是郡王,朝臣心里都明白,十西爷这下子只怕是捞不着好了。

果然,皇帝另有旨意,“责令”在景陵“读书”。名为读书,实为圈禁。

然而就在众人都疑惑,怎么偏偏没给十六阿哥封爵的时候,皇帝竟然命他出继庄亲王博果铎。

庄亲王一系从皇太极第五子硕塞沿袭。硕塞之子庄亲王博果铎死后无嗣,按道理呢,该从他弟弟的儿子里头选一个来承袭爵位。

要怪呢,只能怪他的侄儿们太能争抢了,个个都觉得自己才是袭庄亲王爵位的不二人选。

不过这可是铁帽子王,这些侄儿想抢,也是正常,谁家不想要一个世袭罔替的王爵呢。

博果铎活着的时候被闹得不堪其扰, 临终之时便上书雍正,请新皇为他从这两支之中挑选一人作为嗣子。

岂料雍正非但没有从这两支里挑选,反而将十六阿哥推了出来, 命十六阿哥出继, 承嗣庄亲王。

这旨意一出,朝臣当中自然就有人不满。

然而皇帝态度坚决,在大殿上几句话就让那些人全都闭了嘴。

“皇上厚恩。”胤禄自己也是十分意外的,这可是铁帽子王,他总觉得受之有愧。

黛玉反而看的更透:“我听说,皇上己经诏令户部,继续追缴欠款,是不是?”

胤禄点头。

“皇上之所以将庄亲王的爵位收回来,给了爷,说到底,还不是庄亲王一家子一向行为不检点。”黛玉犀利的指出来,“先皇在世的时候,己故的老王爷在户部搜刮了个盆满钵满, 单只是王府的户下人每年领的禄米,转手一卖,都是一大笔钱。”

这些事儿,还是父亲告知黛玉的。

老庄亲王博果铎活着的时候,仗着自己的位置以及以前的功劳,在户部手伸得很长。

“因此,接受过来的,可不只是一个铁帽子王这般简单了。”黛玉感慨一句。

很快,庄亲王府上的管事的、历年的账本子、库房的钥匙等就全都摆到了胤禄和黛玉面前。

胤禄还呆呆的,黛玉己经伸手翻了翻账本子。

黛玉夫妇花了两日时间,带着原来府上的人,仔细整理清楚了庄亲王府的田庄、财产等各项事务。

他们发现,这庄亲王府的家底竟达三百万之多,数目之巨,令人咋舌。

胤禄和黛玉合计一番,决定将这些财产全都通过密折上呈皇帝。

同时,他们也明确表示,将庄亲王府的财产全都上缴国库,不留分毫。

皇帝接到密折后,万分满意,对胤禄夫妇的行事风格大加赞赏。

他命内务府准备二十万两银子,专门拨给胤禄和黛玉,用于收拾新宅子、搬家等事宜。

除此之外,雍正还下旨,尊十六阿哥之母王嫔为皇考太妃,并准许王太妃年节都能去庄亲王府上过节。

这道旨意更是出人意料。原本,十六阿哥胤禄承袭了庄亲王的爵位,那就是庄亲王的嗣子,从礼法上讲,生母便也不再是生母,与亲子之间需避讳,不得频繁往来。

但谁能想得到雍正竟然想出了这么一招,既全了胤禄的孝道,又彰显了新君对先帝妃嫔的仁厚。

有人高兴,自然就有人不高兴。

不高兴的的人,反倒是主动递了拜帖。

收到拜帖,黛玉还愣了一会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