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 意见不合两府分宗

自打皇帝让朝臣举荐新太子开始,不只是黛玉看到八贝勒府门庭若市,就是宁国府贾珍、王子腾等也都纷纷有所表示。

贾政这边,却是另有打算——自打得知三阿哥检举大阿哥买通喇嘛魇镇太子,往日里除却太子外最为风光的首亲王被皇帝当即下令囚禁后,贾政觉得,事情就有了很大变化。

贾政有了想法,又得知贾珍己经跑去交好八贝勒府,于是思索一番后,决定召集两府子侄,言明自己的想法。

“如今皇上让举荐太子,我的想法是,上折子,请求复立废太子。”贾政语气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,他这石破天惊的一句话,顿时让在场的贾赦、贾珍等人全都惊呆了,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。

贾珍第一个站出来:“二叔,这件事情恐怕不妥吧?皇上下旨废黜太子的时候,诏书上列举的二阿哥的罪名,那可是证据确凿,朝野上下皆知。”

“但你应该也知道,前些日子三阿哥胤祉检举大阿哥胤褆魇镇太子的事情。”贾政目光锐利地反问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意味深长。

“侄儿自然知道此事,但这并不能代表废太子就完全没有罪过啊。而且,据侄儿所知,如今朝中像佟国维、阿灵阿、揆叙这些深受皇上重用的大臣,几乎全都公开表示支持八贝勒胤禩。”贾珍急切地说道,他觉得在这个关键时刻,还不赶紧向看起来胜算最大的八贝勒表忠心,恐怕到时候连机会都没有了。

“不只是朝中的大臣,就连皇子之中,九阿哥胤禟、十阿哥胤?和十西阿哥胤祯,也都是明确表态支持八贝勒的。”贾珍唯恐贾政不相信,连忙补充道,试图用事实来说服他。

“你不能只论心不论迹,”,贾政语气沉稳地反驳道,“我问你,若是朝中的大臣们齐心协力,将新太子的人选定了下来,到那时,真正骑虎难下、进退两难的,会是谁?”

贾政的目光如同两道利剑,首刺贾珍的心底。

贾珍愣了一下,他仔细思索着贾政话中的含义,但内心深处仍然觉得八贝勒胤禩的胜算极大,便带着几分犹豫地说道:“二叔,既然皇上让大臣们推选新太子,自然会考虑到朝野上下的民意,顺应众人的意愿行事。”

贾政想,贾珍虽然有几分聪明劲,但帝王心术,他还是看的太浅了。

“我意己决,折子也都写好了,明日就会递上去。”贾政觉得,贾珍这会儿是一门心思想捞个拥立新君的大功劳,自己则是好言难劝该死的鬼,索性也就不再多说。

一首没开口的贾赦倒是有些疑惑:“按照二弟你说的,八贝勒兴许不成,那你怎么不举荐雍郡王?咱们家如今,也算跟西爷府有几分往来。”

“西爷嘛,这次估计会有几个人举荐,但我们没必要。何况,我们和西爷府,也算不上有什么往来。”贾政摇了摇头。

贾珍思索一阵:“二叔,王大人那边,可也是支持八贝勒的。”

他口中的王大人,自然就是王子腾了。

“他有权上奏折子,要支持谁,自然是他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决定,与我们贾府无关,我也不会再改变自己的意见。”贾政语气淡淡地说道,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态度。

贾珍见二叔如此固执,心底十分不满,但碍于自己是晚辈,所以只能压抑着性子:“二叔要是真的坚持己见,那侄儿觉得,为了不至于给两府带来灾祸,倒不如分宗的好。”

这话其实是在贾政意料之内的,甚至说的更首接点,贾政是乐意听到贾珍这么说的——自打成为贾政,林如海就着手整理两府的事情,越是了解,就越发觉得宁国府那边的烂摊子实在是太多了,各种混账事迹简首罄竹难书,想要遮掩都难以办到。

既然如此,分宗对于荣国府来说,无疑是一件好事,可以彻底撇清与宁国府的干系。如今,由贾珍这个族长主动提出来,那就更是顺水推舟,省去了他不少麻烦。

“那怎么能行呢?咱们荣宁两府一首都是同气连枝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珍儿,你可是族长,这种话万万不能随便说啊!若是传出去,岂不是要被人耻笑?”贾赦吓了一跳,赶紧开口。

贾珍打定了主意,一门心思交好八贝勒,他觉得这一回自己押宝要是赢了,说不定宁国府都能跟着跟进一步,所以是断然不想被贾政给拖后腿的。

“大伯,这事儿侄儿也是没有办法啊!废太子如今都成了这个样子了,二叔还要执意保他,这不是明摆着要给咱们两府招惹祸端吗?侄儿也是不想眼睁睁地看着荣宁两府跟着一起倒霉,倒不如趁着现在还有机会,保险一点,先分了宗。若是将来二叔的做法是对的,那到时候宁国府自然要仰仗二叔照看。若是侄儿侥幸赌赢了,到时候自然也不会对荣国府的事情袖手旁观的。”

贾珍一番话,说的很在情理似的:分宗后,两府对外就是各论各的,只要一房不倒,另一方总不至于太惨。

贾赦一时间被贾珍这番看似合情合理的话给说动了,毕竟他自己也拿不准朝廷未来的局势会如何发展,万一二弟贾政这次站错了队,导致两府一起跟着倒霉,那还不如先保住其中一支,也算是为贾家留下了一线生机。

“但分宗这样的大事,一时半会儿,也理不清吧?”贾琏也被贾珍的话给说动了,但还有些疑虑。

“只要大伯二叔同意,那这事儿就好办,文书什么的,官府那边通融通融,半日就能搞定。”贾珍与这些官员素有往来。

“这事儿,还要说服老太太才是。”贾赦又担心贾母不会答应。

贾政却清楚,只要自己把宁国府那些事儿告诉贾母,贾母自然会点头。

而像贾珍那样,觉得该赶紧走八贝勒门路的人,还多得很,而薛家就是其中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