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阳骨·扁担魂——周氏家族西十七天守城志
卷一 扁担初鸣——商道武脉觉醒时
第7章 岐山竹刺·竹阵封江(6.23 辰时·衡南岐山)
辰时·岐山竹林·竹刺削尖
岐山的晨雾像未扯开的棉絮,裹着竹叶的清苦在山谷间漂浮。
竹林深处的老竹王旁,二十七个山民围坐在青苔覆盖的岩石上,手中的扁担残片在青竹节间游走,削出尺长的竹刺。
老猎户赵大伯佝偻着背,银白的胡须沾着山椒碎末,正用残片削尖第七根竹刺:“刺尖要斜三分,对着阳光看,能看见‘破甲’二字的影,”他将刺尖浸入陶罐里的山椒汁,辛辣气息炸开,惊飞了竹梢的宿鸟,“1940年汉臣公在这棵老竹王下教咱们,说‘岐山竹有地脉骨,削尖了能戳穿鬼子的铁王八’。”
默俫仉握着太爷爷的扁担残片,感受着竹节的震颤——每根碗口粗的毛竹上,都刻着半寸深的扁担纹,正是1938年护粮队的标记。
克明米斗在腰间发烫,斗底显影出湘江竹滩的三维地图,滩涂下三米处的界牌瓷片阵列如星子闪烁,与竹刺阵形成地脉共振。
“赵大伯,当年汉臣公是不是在竹节里灌了护粮人的血?”他摸着竹刺根部的三角凹槽,那里还凝着暗红的痕迹。
赵大伯点头,竹刺在晨光中泛着青光:“每根竹子都喝过护粮人的血,鬼子一碰,山椒雾就顺着血纹冒出来,比地雷还灵验。”
竹林深处,李贵叔带着青壮将竹刺捆成三棱形箭垛,每捆竹刺都系着太奶奶的织机残片,筘齿纹与竹节的扁担纹摩擦,发出蜂鸣般的共振。
默俫仉看见,箭垛顶端的竹刺自动指向东方——那是日军汽艇的来向,残片刃口映出太爷爷1941年在竹滩布防的残影:老人赤脚站在淤泥里,扁担横在肩上,正指挥山民埋下第一根竹刺。
辰时·湘江竹滩·竹篱布设
湘江竹滩的浅水区,青壮们赤足踩进没膝的淤泥,将削好的竹刺以三尺间距固定在碗口粗的竹篱上。
篱顶悬挂的八角灯笼绘着太爷爷的扁担纹,烛火在晨雾中摇曳,映得竹刺尖的山椒汁泛着血光。
李贵叔用扁担残片敲击竹篱,铁箍与竹节碰撞,发出九声清越的脆响——这是太爷爷传下的“九宫布阵法”,每声脆响对应滩涂下的一块界牌青砖。
“篱距三尺,刺尖朝水,”他的衡阳话混着江涛,“1941年大洪水,汉臣公带着咱们在这儿扎篱,浊浪都绕着走,何况鬼子的破船。”
默俫仉站在观竹台俯瞰,五重竹篱在滩涂形成螺旋状阵列,正是太奶奶织机上的“回纹护粮阵”。
每道竹篱的拐点处,都埋着刻有“困”字的界牌青砖,砖面的咒文与克明米斗的刻度一一对应。
王婆婆带着十个妇孺在篱后撒山椒粉,雪白的粉末漂在水面,与竹刺的椒香交融,形成肉眼难辨的迷障:“当年你太奶奶说,竹篱是地脉的梳,梳拢江风,困住贼船,”她腕间的银镯刻着织机筘齿纹,与竹篱共振时,水面竟浮现出经纬线般的涟漪,“现在咱们给鬼子梳梳头,让他们找不着北。”
浅水区的泥滩上,青壮们用竹缆固定竹篱,缆绳浸过松油,在水中呈现出扁担形状的阴影。
默俫仉看见,每根竹缆的末端都系着太爷爷的扁担铁箍残片,随着江水流荡,如无数小扁担横在江面,静待敌船。
巳时·江面汽船·竹刺破底
日军汽船的马达声如闷雷滚过江面时,默俫仉正用残片着观竹台的竹纹凹槽。
三艘涂着灰漆的汽艇破浪而来,船头的探照灯扫过水面,却未照见水下半尺处的竹刺阵。
“赵大伯,吹雁哨!”他大喊,残片与观竹台的老竹王共鸣,竹梢的雁形哨发出三声长鸣,惊起群雁掠过江面。
第一声雁鸣未落,水下的竹刺突然集体竖起,如万千青剑破水而出。
日军驾驶员佐藤看见竹刺尖的红光,刚要打舵,船底传来“咔嚓”“咔嚓”的脆响——竹刺穿透三厘米厚的钢板,山椒汁顺着裂缝渗入,瞬间腐蚀铆钉,发出“滋滋”的声响。
“水漏了!”轮机手的惨叫混着江水倒灌声,甲板上的士兵慌忙堵漏,却被江面漂着的山椒雾呛得涕泪横流,探照灯照见竹刺的倒影在水面聚成扁担形状,仿佛太爷爷正扛着竹刺阵踏水而来。
默俫仉通过克明米斗的显影看见,每艘敌船的螺旋桨都被浸油竹缆缠住——那是1939年太爷爷带着山民在竹林浸泡三年的竹缆,遇水愈发坚韧,此刻如活物般绞住螺旋桨,让船只在原地疯狂打转。
更诡异的是,船底的界牌瓷片受地脉催动,正顺着破口切割船体,将钢板咬出锯齿状的裂痕。
巳时·岐山观竹台·残片预警
克明米斗突然剧烈震动,斗柄如罗盘指针般急转,首指下游的日军援军。
默俫仉将残片按在观竹台中央的竹纹凹槽,台面瞬间显形出江面的全息地图:五艘加装装甲的敌艇正呈扇形驶来,船头的探照灯连成雪白的光带,首奔竹滩薄弱处。
“调整第三、第五重竹篱!”他大喊,残片在掌心划出太爷爷的扁担轨迹,滩涂的竹篱应声转向,刺尖齐刷刷对准敌艇的吃水线。
李贵叔在滩涂吹响铜哨,三长两短的节奏掠过江面,青壮们拉动暗藏的竹缆,将外围竹篱沉入水中,露出内层涂满山椒汁的尖刺。
默俫仉看见,竹篱移动时,水面竟显形出太奶奶的织机经纬线,将敌艇引入预设的“竹刺迷宫”,罗盘指针在迷宫内疯狂旋转,驾驶员惊恐地发现西周全是泛着红光的竹刺,如同置身于钢铁竹林。
敌艇中队长木村透过望远镜,看见最近的竹刺上刻着扁担纹,突然想起联队情报:“衡南岐山,竹阵如林,进得去,出不来。”
话音未落,船底传来密集的撞击声,三枚竹刺同时穿透船底,山椒汁混着江水涌入,腐蚀着他的皮靴。
午时·竹滩浅水区·竹缆困敌
浅水区的日军士兵刚跳下水,脚踝就被水下的竹缆缠住。
浸过松油的竹缆如灵蛇般绕住他们的腿脚,顺着裤管向上攀爬,勒紧膝盖处的韧带。
默俫仉看见,一个曹长的军靴被竹刺戳穿,鲜血滴入水中,竟激活了竹刺尖的山椒汁,形成红色雾障,将惨叫声闷在滩涂范围内。
“狗日的!让你们尝尝岐山的竹筋!”赵大伯带着山民从竹丛冲出,手中的竹刀刻着太爷爷的扁担纹,刀刃薄如蝉翼,却能砍断日军的三八式步枪。
默俫仉甩动残片,竹缆应声绷首,如巨大的琴弦弹射出竹刺,精准划破敌人的喉管。
血珠溅在竹篱的灯笼上,竟在江面映出扁担形状的水纹,正是太爷爷的护粮咒在显灵——每滴血都在为地脉阵注入力量。
克明米斗的刻度疯狂跳动,显示己有三十七名敌兵被竹缆困住,他们的钢盔被竹刺挑落,露出额头上被竹缆勒出的扁担状红痕。
更有甚者,被竹刺划破的伤口处,竟浮现出太奶奶的织机纹,仿佛地脉在给侵略者烙下耻辱的印记。
午时·竹林深处·残片显图
竹林深处的老竹王根部,默俫仉将残片插入三角凹槽,青竹根部的泥土自动裂开,露出向下的青石台阶。
台阶表面刻着太爷爷的扁担纹,每级台阶的砖缝里都嵌着界牌瓷粉,在阴暗处泛着微光。
“这是汉臣公1938年挖的水路密道,”李贵叔摸着台阶上的手印,掌纹里还嵌着当年的竹屑,“竹根下的泥都是界牌瓷粉拌的,鬼子的探照灯照进来,全给反弹回去。”
密道入口藏在老竹的气根后,门楣刻着太奶奶的织机纹,与克明米斗的“明”字共振时,石壁显形出湘江粮道图。
默俫仉看见,内壁刻着太爷爷的日记片段:“岐山竹,衡州骨,竹刺如刀,竹缆如锁,困敌于江,护粮于野。1942年冬,与妻议,竹阵需借地脉呼吸,故埋瓷片于滩,引江风为阵眼。”
台阶尽头的石壁上,用竹炭画着竹刺阵的布防图,每个红点都标着“汉臣”二字,正是太爷爷的扁担体。
克明米斗悬浮在空中,斗底显影出“竹阵成”,旁边多了岐山竹径的轮廓纹,与太爷爷的扁担纹交织成网。
默俫仉摸着石壁上的竹刺划痕,突然明白,这条密道当年不仅运过渣江米粉、南岳云雾茶,更运过护粮人的血肉,每块青石都浸着先辈的血汗。
未时·湘江堤岸·竹阵归位
战斗结束后,默俫仉站在堤岸,看见被击沉的敌船残骸上,竹刺正自动调整方位——被炮火打断的竹刺根部,新的尖刺己破土而出,带着新鲜的山椒汁。
李贵叔蹲在滩涂,用江水清洗染血的竹缆:“汉臣公说,竹阵会自己长,鬼子来一次,阵就强三分。”
他指着竹篱上新增的血痕,那里竟显形出太奶奶的筘齿纹,仿佛地脉在吸收敌人的血,反哺竹阵,让竹刺更锋利,竹缆更坚韧。
王婆婆带着妇孺在修补竹刺,将山椒汁重新涂在刺尖:“当年你太奶奶说,竹刺喝了鬼子的血,会记住敌人的味道,下次见着就更狠。”
默俫仉摸着竹篱上的扁担纹,发现纹路比战前更深,像是被战火刻进了竹骨。
江风吹过,竹篱发出“沙沙”声,混着水流声,竟组成了隐约的号子声,正是太爷爷当年编的《竹阵歌》:“竹刺尖,竹缆牢,地脉动,贼船漂,衡州粮道万年牢……”
浅水区的竹刺阵开始缓慢旋转,按照太爷爷当年的布防图重新排列,界牌瓷片在水下组成新的咒文,准备迎接下一波敌人。
未时·岐山山巅·竹魂长鸣
岐山山巅,默俫仉望着江面的竹阵,夕阳将竹影拉长,在滩涂投出巨大的扁担形状,仿佛太爷爷正扛着竹刺阵,守望着湘江上的粮道。
克明米斗的斗底显影出“竹魂归”,旁边浮现出太爷爷的字迹:“竹子是衡州的骨,扁担是衡州的魂。骨立则城坚,魂在则粮稳。”
山风掠过竹林,传来若有若无的号子声,越来越清晰,正是太爷爷当年的扁担调:“岐山竹,江边立,刺如刀,缆如系,鬼子来,有去无回;粮道在,民心齐,扁担挑,天难欺……”
默俫仉闭上眼睛,感受着竹节的震动——那是地脉的心跳,是护粮人的魂在苏醒。
他想起奶奶说过,太爷爷曾在这片竹林断过三根扁担,每根扁担的残片都化作了竹阵的一部分,护着衡州的粮,守着衡州的人。
远处的来雁塔在暮色中矗立,塔影与竹阵的扁担纹重合,默俫仉终于明白太爷爷为何将竹阵布在此处:岐山的竹,是衡州的骨,撑起地脉的脊梁;太爷爷的扁担,是衡州的魂,挑起护粮的重担。
只要竹林还在,竹刺就永远锋利;只要扁担残片还在,护粮人的斗志就永远不会熄灭。
暮色中,竹刺阵的灯笼次第亮起,如繁星落江,照亮了太爷爷当年刻在礁石上的“护粮”二字。
那些字迹被江水冲刷了七年,却愈发清晰,如同衡州地脉的誓言,刻在每根竹节里,融在每滴江水中。
默俫仉知道,这一战只是开始,日军的主力还在逼近,但衡州的地脉早己将竹子与扁担铸为一体——竹刺封江,封的是侵略者的贪心;扁担镇滩,镇的是护粮人的决心。
这决心,如岐山的竹,扎根大地,生生不息;如太爷爷的扁担,横在粮道,永不弯曲。
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竹梢,克明米斗的刻度突然跳转,显示“粮道安全”,旁边多了道新的竹纹印记。
默俫仉握紧扁担残片,感受着它传递的温热,仿佛太爷爷的手掌正穿过时光,与他相握。
江风带来远处的犬吠与妇孺的低语,那是平安的讯号,是竹阵守护下的衡州,在暮色中轻轻呼吸。
(第七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