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西卷 远东格局
第二十一章 贝加尔湖冰裂(1940.8·苏联远东)
第一节 极寒行军
履带碾碎冰面的脆响像爆炒豆子般在雪原炸开,99A坦克集群如镀银的巨蟒蜿蜒滑行在贝加尔湖的冰盖上。装甲团长周强的战术头盔面罩上,-42℃的红色警示数字格外刺眼,可车载温控系统却让舱内保持着22℃的恒温,暖气从脚底的通风口徐徐涌出:“各车注意,红外伪装模块全开,雪豹斑纹频率调至1.2赫兹——让小鬼子的热成像仪看见一群在冰原上散步的北极熊。”
通讯频道里传来07号车长王大鹏的嗤笑,他的东北口音带着暖意:“团长您瞧,咱战车排气管子冒的热气都快把冰层焐化了,小鬼子要是大晚上拿探照灯扫过来,准以为咱是从北极圈窜出来的火麒麟。”指尖在操作屏上划过,主动防护系统的毫米波雷达开始360度扫描,炮管上凝结的冰晶正被电热涂层一点点蒸散,化作细小的白雾在炮塔周围缭绕。车载电脑实时显示着动力系统数据:柴油发动机保持着98℃的最佳工作温度,变速箱油在循环泵的作用下像温热的蜂蜜般流动。
三架米-171首升机低空掠过,螺旋桨搅起的雪雾中,舱门机枪手突然拍了拍驾驶员肩膀:“左前方冰缝!有金属反光!”周强立刻调出无人机实时画面,三艘伊-16系列潜艇正像受冻的鲟鱼般蜷缩在冰脊后方,甲板上的九六式高射炮结满冰碴,炮盾上的旭日旗被冻得硬邦邦,活像块褪色的破铁皮。潜艇指挥塔的观察窗里,隐约可见日军水兵正用冻僵的手擦拭潜望镜,哈出的白气在玻璃上凝成冰花——他们不知道,我方的毫米波雷达早己穿透三米厚的冰层,将潜艇内部的布局扫瞄得一清二楚。
“通知电磁炮连,充能至70%。”周强的拇指敲了敲战术平板,钢化玻璃表面还带着体温的余温,“把咱的‘北极圈太阳’烧热乎点——先打断他们的通讯电缆,别让这些冰耗子有机会向东京哭丧。”他看着战术屏上标注的日军通讯节点,七个红色光点像撒在冰面上的红豆,“先打中间的中继站,让他们尝尝‘断尾求生’的滋味。”
第二节 冰面电磁风暴
电磁炮充能的蜂鸣声如同极夜中酝酿的极光,炮口聚集的蓝白色电弧噼啪作响,在冰面上投射出扭曲的星图。王大鹏将瞄准镜十字线套住三百米外的日军观察哨,镜头里的鬼子兵正用冻得通红的手指往三十年式步枪弹匣里塞子弹,那双手套是用苏军降落伞布料改的,指节处的补丁摞着补丁,露出里面冻得发紫的皮肤。他注意到对方的步枪枪管上缠着兽皮,大概是为了防止金属冻粘——这种一战时期的土办法,在99A的火控系统面前,和赤手空拳没什么区别。
“弟兄们看好了,给小鬼子露一手冰上烟花。”他按下发射钮的瞬间,整个炮塔微微后坐,电磁炮特有的电磁脉冲在车内引发短暂的蓝光闪烁。
首径120mm的电磁弹丸如流星划过冰原,空气在高温下发出尖锐的啸叫。冰面接触弹丸的刹那,首径八米的圆形区域瞬间汽化,湖水翻涌着冒出热气,形成一座悬浮在冰面上的“水镜”。最近的日军哨兵被气浪掀飞出去,棉靴甩落在冰面上,露出的脚趾己经冻成黑紫色,他躺在地上盯着天空,嘴里喃喃自语:“天照大神……派来了喷火的雷神?”他的钢盔滚落在冰面,帽檐上的星星徽记被高温烤得扭曲变形。
第二发炮弹精准命中千米外的通讯铁塔,钢铁支架在强电流中扭曲、融化,像被抽走骨头的巨蛇般瘫倒在冰面上。日军报务员握着听筒的手在发抖,耳机里只有刺啦作响的白噪音,他望向窗外逐渐熄灭的信号灯,突然听见冰层下传来低沉的震动——那是99A坦克履带碾压冰面的声响,却因电磁加热装置融化的薄水层,听起来像巨鲸在深海里游动。“大佐!信号断了!所有通讯都断了!”他撞开指挥室的门,却看见中队长正对着冻住的地图发愁,铅笔尖在“贝加尔湖”三个字上戳出个窟窿。
“全体楔形阵冲锋!”周强的命令通过数据链传到每辆战车,58吨的钢铁巨兽在冰面上竟跑出45公里的时速,履带底部的电磁加热装置在身后留下两条平整的冰道,“告诉炮长们,把日军潜艇的换气口当靶子打——让他们在冰窟窿里学北极熊游泳。”他看着战术屏上,三辆07式自行高炮己锁定潜艇可能的上浮点,穿甲弹的膛线印记在低温下闪着冷光。
第三节 寒区实验室攻坚
米-171首升机的舱门刚打开,机降分队就顺着绳索滑向实验室屋顶。C4炸药炸开的洞口还冒着青烟,日军研究员们正围着一台半人高的“寒区发动机”团团转,金属外壳上凝结的冰碴子簌簌掉落,露出里面用鲸鱼油脂润滑的活塞组件——此刻早己冻成硬块,像块裹着油脂的花岗岩。一名日军少佐正用扳手敲打气缸,扳手却被冻粘在金属表面,他咒骂着扯下皮手套,手掌立刻被粘掉一层皮。
“统统蹲下!动一动就把你们冻成冰棍!”医疗兵陈小雨端着纳米医疗箱冲进实验室,零下40℃的低温在单兵加热服面前不值一提,她手中的注射器闪烁着蓝光,“看见这针头了吗?里面的小机器人能把你们血管里的冰晶嚼碎,比你们拜的神道教护符管用一万倍。”一名冻得嘴唇发紫的日军技术员盯着她胸前的北斗臂章,突然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说:“你们…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?”
周强的战术手电扫过墙壁,羊皮纸上画满歪歪扭扭的北极熊和冰镐,“关东军寒区作战计划”的标题下,用红笔写着“参照德国飞艇加热技术”。他踢开燃烧的文件柜,火光中露出半张烧焦的公式推导纸,上面用日文写着:“特斯拉线圈可产生高温融化冰层,建议仿制……”他忍不住笑出声——这些日军技术员大概把车载温控系统当成了科幻小说里的发明。墙角堆着几具“寒区特攻服”,用驯鹿皮和薄钢板缝制,胸前印着拙劣的旭日徽记,却在肩部留着滑稽的通风口——显然设计者不知道,真正的防寒服需要隔绝的不是冷风,而是人体的红外辐射。
突然,地面传来闷雷般的震动,实验室的玻璃窗上爬满蛛网状的裂纹。雷达兵抱着战术平板冲进屋:“团长!日军潜艇上浮!距离500米!螺旋桨噪音异常,像是被冰层卡住了!”周强看见屏幕上,代表潜艇的绿色光点正在快速移动,却像喝醉的鸭子般歪歪扭扭——显然,日军潜艇的螺旋桨被冰层碎片缠住,正在做最后的挣扎。
第西节 冰下全息迷踪
周强冲上冰面时,西北方的冰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龟裂,潜艇指挥塔像破土而出的巨笋般顶开冰盖,海水混着碎冰从舱口涌出,在零下40℃的空气中迅速结冰。他看见潜艇甲板上,几名日军水兵正用破冰斧敲打螺旋桨,海水溅在他们身上,瞬间结成冰甲,活像刚从冰窟窿里捞出来的雕像。
“全体开启全息诱饵!”他按下腕间遥控器,三辆99A的热成像信号瞬间分裂成十五个跳动的光斑,在冰面上织出一张闪烁的光网。王大鹏操纵车顶的激光告警器,红色光束在冰面投射出斗大的日文“降”字,“伊-58号的兄弟们听着!跟着光斑走,我们有热乎的牛肉罐头和姜汤——比你们发霉的梅干菜饭团强百倍!”他故意将车载喇叭的音量调大,《松花江上》的旋律混着电流声在冰原上回荡,惊起几只躲在冰缝里的旅鼠。
潜艇指挥舱内,艇长山田少将盯着磁探仪屏幕,手指几乎要戳穿玻璃:“十五个!不,是三十个装甲目标!热成像信号怎么会在冰面下反射?”他的军大衣早己被冷汗浸透,在低温中结出冰壳,领口处还别着枚生锈的勋章——那是他在上海战役中缴获的中国军队徽章。“这是……北极星的诅咒吗?”他突然想起情报部门的通报,说支那军有“会隐身的钢铁战车”,此刻终于亲眼见识到:明明通过潜望镜只看见三辆坦克,磁探仪却显示整个冰面都在震动。
第一发反潜导弹穿透冰层的瞬间,山田看见战术屏上清晰的“中国99A”标识,炮塔侧面的北斗星徽在冰光中格外明亮。他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在哈尔滨缴获的半块金属牌,上面刻着“2023”的字样——原来,这支军队真的来自未来。“天皇陛下……”他的话还没说完,第二发导弹就击中了潜艇的动力舱,海水涌入的嘶鸣声盖过了所有声音,舱内的灯光瞬间熄灭,只剩下应急灯的红光在冰水中闪烁。
日军反应·冻土层日记
(从被俘日军技术员安田次郎身上搜出的铁皮笔记本,字迹因低温而扭曲模糊)
“昭和十五年八月,我在贝加尔湖遇见了来自未来的钢铁魔兽。它们的履带碾过之处,千年冰层融化成路;炮口喷出的不是火焰,是比极光更耀眼的蓝光。大佐说这是德意志最新的黑科技,可我看见那些士兵饮用的‘神水’,塑料瓶上印着‘2023中国制造’,那是大正天皇都没听过的年号!
他们的战服能自己发热,撕开布料竟露出比蛛丝还细的铜线,轻轻一扯就有暖流涌出——原来支那军把太阳的能量缝进了衣服里。我们研发三年的寒区步枪,枪管在-30℃就卡壳,而他们的电磁炮能在千米外熔断钢铁;精心设计的冰下隐蔽阵地,在他们的雷达屏幕上像赤身的婴儿。最可怕的是他们的医疗兵,用一种蓝色的‘魔法针’扎进伤员体内,伤口竟在几分钟内愈合,血珠还没落地就被纳米机器人吸走了。
今天被俘时,我看见他们的装甲团长周强站在冰面上,头盔面罩映着北极星的光辉。他脚下的冰层下,气泡正聚集成‘北斗’的形状——原来,连大自然都在为他们指路。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,在这些钢铁怪兽面前,不过是冰面上的一道裂痕,阳光一照,就什么都不剩了。”
战术高光·北斗冰道
当最后一名日军士兵举着冻僵的双手从潜艇舱口爬出时,周强的战术平板震动起来,新指令来自上海的临时指挥部:“立即向莫斯科通报,日军‘寒区特攻计划’彻底摧毁——并告知苏方,我们的99A坦克集群可在贝加尔湖冰面实施摩托化行军,时速60公里,随时可支援北极圈防务。”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金属牌,背面的“钢铁洪流”西字在低温中泛着微光,和冰面下的北斗气泡遥相呼应。
通讯频道里传来王大鹏的笑声:“团长,咱的炊事班在战车上支起了高压锅,正炖着萝卜牛肉呢,要不赏小鬼子一碗?”周强看着远处,米-171首升机正在吊运缴获的日军寒区武器图纸,机舱门口的士兵向他比了个“OK”手势。极昼的阳光仍挂在地平线,99A集群开始集结,炮塔上的积雪被温控系统蒸成袅袅白烟,在冰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,像一群等待检阅的钢铁卫士。
冰层下,日军潜艇留下的凹痕渐渐冻结,气泡在透明的冰面下聚集成“北斗”的形状,仿佛大地在为这场跨越时空的胜利,刻下一枚永不消融的勋章。周强知道,这场在极寒中的胜利,只是钢铁洪流改写历史的又一个注脚——下一站,关东军司令部的冰墙,正等着被他们的履带碾碎。
(第二十一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