否可以用其他办法对抗无垢巨人呢?
  据孝三了解的冷知识,中国出土的汉代某郡县城池遗迹,墙宽8~13米,现存残高3~6米,黄土夯筑而成,全城呈方形,四边各长800米。那可是两千年前的汉代。南京明城墙高度也均在10米以上,最高处可达20米以上。这还只是农业时代人类修建工事的能力。
  而这个世界(墙内)的技术很多都已经达到了工业时代的水准,立体机动装置更是难以理解的技术,至于建筑水平......那50米高的城墙就很离谱了好吗?
  在托罗斯特区城墙养护的实x期间,孝三也亲眼目睹了巨人的身姿。大多都在3~15米。
  60米巨人的出现,那说明之前人类总结的情报应该并不准确。巨人的种类应该不止于旧情报中的“无垢巨人”。这可以理解,那种东西怎么想也不应该会将现阶段的人类逼入绝境。
  孝三没有对这些情况视而不见。他自小也迷恋着王道剧情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英雄角色,“我们需要一个英雄......英雄是必要的,英雄~”、“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”、“七剑合璧后杀掉马三娘”(好像乱入了什么)、“我只是在做身为一个人能够做的事。”
  虽然孝三不太认为自己能改变什么,但是他也愿意尽一份微薄之力。哪怕是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稍显稚嫩,闹了什么笑话,他也觉得这应该是有意义的。于是,他将自己的分析、主张、设想到的可能性、应对巨人的战术方法、人类未来的战略......写成了数万字的论文,提交了上去。
  这篇文稿在高层中很快就流传开来。这倒不是因为思想......提出和巨人作战的人在大家眼里都是跟调查兵团一样的疯子。不过自从那年玛利亚之墙遭到突破,希娜之墙内的贵族们感受到了威胁,才形成了“应该多多拨款支持调查兵团,让他们用生命守住罗赛之墙,这样才不至于让希娜之墙变成前线,自己也能继续过安逸的生活”这样的共识。
  不过总而言之,贵族们对于成立几十年却毫无功绩、只能白白送命的调查兵团是不抱有什么期望的。什么新的军事战术......在没有实际的胜利成果之前,就连老百姓们都对此嗤之以鼻,觉得这只是“报纸上的赢赢赢。”
  按照孝三能深有体会的说法就是“大本营战报天天播报前线大捷,转眼一看,米军越来越jin了,广岛和长崎升起了两个太阳,这是怎么回事呢?”
  不管怎么说,“人类失去三分之二的土地”和“几十万人的死亡”这种大灾难的发生,已经让人们心中的悲观情绪到达了极致。
  事实也是这样。调查兵团自建立以来,死亡率极高,搜集到的情报也非常少。玛丽亚之墙遭到突破之前,第十二任团长基斯·夏迪斯率领的最后一次壁外调查,本来是寻求建立壁外据点,进行远征。
  可是实际结果就如同艾伦当时目睹的那样......伤亡惨重,阵亡率高达80%,伤亡率高达90%。虽然在孝三视角,能够承受住如此高的伤亡率,这就已经是非常可怕的。当然,冷静想想,应该也是有“巨人不接受投降,面对巨人只能战斗到活下来或者战斗至死”这种因素吧?
  孝三的理念是中央贵族们看不懂的,也是他们不关心的,但是......大家都觉得孝三的文笔很好,有理有据,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和煽动性,即便是与其意见不同,也能看着觉得很舒服。
  这些论文在高层中广为流传,就这样到了艾尔文手中。
  宪兵团内部对调查兵团新任团长艾尔文的评价是“兼具野心和才能的男人,应该多加防范。”事实上艾尔文团长的才能非常突出,堪称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能够改变调查兵团现状的。
  在他担任团长期间,开始提拔大量人才。艾尔文有着对人才的灵敏嗅觉,利威尔、韩吉、三毛等精英成为了调查兵团的骨干。侦查阵型的诞生大大降低了调查兵团的伤亡率,每次进行壁外调查的敌我伤亡不再像以前那样悬殊。
  是谁承上启下?
  是谁力挽狂澜?
  用《他,改变了调查兵团》这么形容艾尔文·史密斯并不为过。
  就像那时看中地下街出身的利威尔那样,艾尔文团长经过这篇论文瞧中了孝三·兰斯,认为他具有进一步提高调查兵团战斗力的才能,并且他的独立作战能力......艾尔文不确定是不是像基斯所述的那样夸张,但单论成绩看,武力应该也是具有成为调查兵团精英的潜力,可以说是文武双全。
  就在这个时候,一阵清脆的敲门声传来。
  “进来吧。”艾尔文沉稳地说道,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  门缓缓被推开,一个看起来有着浅褐色头发的少女走了进来,她显得有些紧张,动作有些僵硬的做出敬礼姿态。
  “佩特拉,我这边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