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章 纵论红楼

风流千古 画荻春秋 4864 字 2025-06-01 11:13

1

郑一凡看在眼里,心疼了一下。

“雪儿,听佳姐的话,你也别担心,我们都不会扔下你不管的。

即使我们不在县城了,也都离的不远,寒暑假都会回来的。学习上有什么问题,可以随时问。学校电话可能不方便,你就写信,

有机会还可以去学校,我们带你提前了解一下大学生活。你要想考清北,这个暑假就可以,大姐二姐都在京都,带你去没问题。”

“好呀!我找大姐去,让大姐带我去看故宫,让二姐给我做好吃的,才不去什么校园游。

对了,我还要去大观园,好好看里面的匾额、对联、题诗,还有故宫那件‘缂丝石青地八团龙棉褂’,拍成照片,等再看过省城的宁荣街后,做成图册。对照着再读《红楼梦》,一定会有新的发现。”

雪儿破涕为笑,郑一凡才放下心来。

“好哇!尽管大观园、荣宁街都是仿古建筑,只是现代人对红楼的理解,但身临其境,总会比书里看到的真切。这个计划有点儿意思,我赞成。”

陈佳也应和说,“等去了省城,我带你去荣宁街。”

一首没说话薛冠华忽然开口问,“小师妹,你对《红楼梦》感兴趣?”

“那当然啦!一部《红楼梦》,警世堪绝唱。半部云锦史,满纸茶叶香。经典中的经典,若不喜欢,只能是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。我怎么可能不喜欢呢?”

有了郑一凡和陈佳的许诺,雪儿又化身欢快的百灵鸟。

“警世之作,好多人都这么说。你刚说的那个‘龙棉褂’是什么?”薛冠华又问。

“皇后穿的衣服呀,那可是用缂丝做的,无价之宝!”

“缂丝?不就是丝绸制品吗,看把你美的,我还当是什么奇珍异宝呢!”

“少见多怪!你没见过缂丝衣服,根本不知道它有多珍贵!”

自己的心爱之物被人不屑,雪儿马上还以颜色。

薛冠华倒是毫不计较雪儿的态度,也许是没见过缂丝,还真不知道价值几何。

“嘿嘿,我没见过缂丝衣服,可我知道世界上最贵的衣服之一——一件顶级连衣裙,玛丽莲·梦露在肯尼迪生日那天穿的。前段时间拍卖,创造了126万美元的天价。”

“嘁,才一百多万啊!中国的一件缂丝长袍卖了5000万,那才是天价呢!”

“我说的是美元!”

“换算民币才一千万加个零头儿,还美元,假洋鬼子!”

“我说的是时装,你说的是古董,不是一个概念!”

“我说的是文化,你说的是衣服,不是一个层次!”

俩人针锋相对,谁也不可肯示弱,周围的人倒是饶有兴趣的看着他们斗嘴。

雪儿言之凿凿,薛冠华却是不信。

“五千万?怎么可能?我连听都没听说过,你这是杜撰!”

见二人互不相让,郑一凡在旁边悠悠地说了一句。

“那件是中国的龙袍。”

一言既出,薛冠华愣了一下,很快便反应过来。

“龙袍?龙袍啊,那倒有可能。噢,你原来去故宫就为这个啊,想想也是,怎么说那也是件凤袍。龙找龙,凤找凤,也说的过去,是我孤陋寡闻了!”

薛冠华摇着明显大一号的脑袋,嘴上认输,心有不甘。

2

“除了书里的人情世故,你觉得曹雪芹这人怎么样?”

雪儿还没开口,郑一凡就忍不住笑了,但没出声,评说曹雪芹,雪儿也未必会输。

“这还用问?曹自号梦阮,自然是超凡脱俗,颇具阮籍的‘魏晋风度’。仅凭一己之力,就把中国古典小说推到了最高峰,至今无人能及。

一句话,‘囊括三言两拍于一书,贯通诸子百家于一人’,这个人就是曹——雪——芹。”

“‘囊括三言两拍于一书,贯通诸子百家于一人。’”

薛冠华下意识的重复了一句,头终于不晃了。

“这评价有点儿东西,不把《红楼梦》看透了,得不出这个见解。小师妹,你是从那本书上学来的吧。

现在研究红学的人多了去了,说不定哪个老学究倾其半生,也能咀嚼出点儿味道来,也在情理之中,不足为奇。”

雪儿嫣然一笑,见郑一凡微微摇头,咽下了刚要说的话。

“不是书上看到的,我是听人说的。那人既不是红学家,也不是老学究,一名红楼爱好者而己。

你都考我半天了,该我问你了,我倒要看看你这小神童有什么高见!

我问你,《红楼梦》里的精神追求是什么?灵魂归宿又是什么?曹雪芹的梦中情人是谁?”

雪儿反客为主,毫不示弱。

“精神追求?灵魂归宿?没人讨论过这些问题呀,我也没想过。”

此话一出,满桌的人都不出声了,看向雪儿的目光都亮了起来。

薛冠华被问住,这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。

“嘻嘻,告诉你吧,《红楼梦》的精神追求是道教真谛——返璞归真。《红楼梦》的灵魂归宿是佛教要义——因果轮回。曹雪芹的梦中情人是女中君子薛宝钗,你们本家。

一道一僧,亦道亦僧,再加上儒家的礼义廉耻,三教合一,九流归一,这就是《红楼梦》的全部精神内涵。”

满院皆静。

“‘三教合一,九流归一’!小师妹,这也是那位红楼爱好者的一家之言?”

薛冠华坐不住了,绕过众人,坐在雪儿身边。

“你就说这个说法怎么样吧?”

“绝对独具机杼!我看过好多《红楼梦》的解读之作,胡适的,周汝昌的,冯其庸的,蔡元培的,俞平伯的,几乎名家的书都看遍了,不记得有这个说法。

你可能不知道,我也是《红楼梦》迷,整本书差不多都能背了,可还是有团麻似的,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。

你刚才这句话一下就点透了,好多关节都通了。

所谓的文学思想高峰,不过是整个中国人文历史和社会思想的缩影,这个‘高’,不是人为拔高,而是着力浓缩。不是核裂变,核聚变。不是外观,而是内省。

如果再加上文史哲,堪称百家之言集于一人一书,无人能及,无人能越。

小师妹,三日不见,变成小才女了!”

雪儿没应声,头转向郑一凡。

“我觉得文史哲的说法也有道理。诗词曲小说一脉相承,‘家亡血史’与清史契合,三教合一就是中国哲学,文史哲都有了。哥,你说呢?”

郑一凡沉吟片刻,点头说道,“再加上艺术,那句话就可以改成,‘囊括文史哲艺于一书,贯通诸子百家于一人。’

这样所涵盖的概念就更清晰了,喜欢文就看文学发展,喜欢史就看朝代兴衰,喜欢哲就看三教演变,喜欢艺就看六艺更替,这些都可以在红楼找到脉络。

就像林黛玉那根‘素丝’,牵一头而至其尾,专一事而善其身,这辈子吃喝不愁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