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“对对对,我专攻云锦,你专攻茶道,连吃穿都不用愁了!”
“你俩说啥呢?云遮雾绕的。”金灿忍不住插了一句。
“他们研究怎么过日子呢!”
薛冠华又摇上了大脑袋,“对了,小师妹,你刚才还说薛宝钗是曹雪芹的梦中情人,这有什么根据?”
“对呀,林黛玉才是红楼里的主角啊?”陈佳也出声问道。
“没错呀,林黛玉确实是《红楼梦》里的主角,但薛宝钗才是曹雪芹心中最完美的人,不仅国色天香雍容华贵,却富而不奢,贵而不娇,还能代佛说法,代圣讲道,当属大彻大悟之人。
脂砚斋评价说,宝钗此一戏首抵通部黛玉之戏。清代红学家涂瀛也提过一个问题,‘子之处宝钗也将如何?’曰:‘妻之。’
我问你们几个男子汉,如果让你们选媳妇儿,是选林黛玉还是薛宝钗?”
“当然选薛宝钗了!不施粉黛,天然美丽,天天看画儿似的。”金灿说道。
“我也选薛宝钗,宽容大度,善解人意,一辈子都吵不起来。”宋山峰说道。
“林黛玉张嘴就挖苦人,闭眼就掉泪,整个一苦情剧。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,天生命苦。我也看好薛宝钗,世事洞明,人情练达。”
陈佳就在旁边儿,抬手就打,“有你什么事儿?”
“佳姐,你这就有点儿冤枉光明了!世事洞明,人情练达,这八个字正是他的择偶标准。你就让他借题发挥一下呗!”郑一凡笑道。
“我哥说得对,光明哥喜欢成熟大度没错儿呀,谁让你那么善解人意呢?”
雪儿话没说完就挨了一花生壳。
“小孩子家家的,都是你挑的事儿,以后不许乱插话!”陈佳嗔笑道。
“佳姐,我说的是曹雪芹,他们非要对号入座,我有什么办法?大头师哥,我小师嫂是不是也是‘脸若银盆,眼如水杏’呀?”
雪儿先胜一局,对薛冠华也不再另眼相看了。
“脸上瓜子脸,眼是桃花眼,是我的小家碧玉,可不是曹雪芹的‘梦中情人’,你猜错了!”
薛冠华嘴上辩解着,话里却承认了雪儿的说法,就是不肯认输,也不想纠缠下去。
“你刚才说的那位红楼爱好者叫什么呀?有什么著作?”
“著作?”
雪儿一愣神儿,“著作倒是有,名字叫《凡人杂谈》,手抄本的,概不外传。”
“没听说这本书啊!作者呢?”
“真委屈了你双慧眼!”陈佳在一旁笑道。
“薛冠华,你是小天才不假,可咱们学校不止一位才子才女的啊!看来,智者千虑,也有一叶障目的时候。瞧!作者就在这儿坐着呢?”
薛冠华一脸诧异,又摇起了大脑袋。
“郑大个子?不可能,他哪能说出那么高深的话来,我问的是原作者。”
“Anything is possible!Nothing is impossible!I think, therefore I am!”
雪儿飙出一串英文,垂下眼睑,瞄向郑一凡。
郑一凡笑笑,“雪儿从小就跟着奶奶读红楼,名师引路,肯定和自己摸索的结果不一样。刚才说的,有的话是雪儿奶奶说的,雪儿奶奶是大学教授,研究丝绸的,自称是《红楼梦》的‘忠实拥趸’,‘半部云锦史’就是奶奶的结论。
有的是我爷爷说的,就这把茶壶的主人,经常和一群和尚道士品茶论道,对茶文化颇有心得,‘满纸茶叶香’也是爷爷说的。
还有一些,是大王老师说的。你知道的,王老师的学识深不见底儿,经常有高屋建瓴之言,评论起红楼来,也是一语中的。
雪儿把我们讨论过的话,记在了小本子上,就是那本《凡人杂谈》。至于作者,名字叫姑苏才女,调皮的很。”
2
提起王哲甫,薛冠华脸上才又恢复了平静。
“教授奶奶,茶人爷爷,北大才子,敢情后面一堆高人呢!‘学贵得师,亦贵得友’,领教了!
奶奶爷爷不了解,大王老师可是咱们唐中翘楚,不敢不服。有王老师亲自指导,你们俩得点儿真传也是树下乘凉。大王就是大王,不服也不行啊!”
王哲甫虽然是物理教师,可说起文史哲呢,话里话外没了云没了雾,只见骨架,不见血肉,和书本上千篇一律的说辞迥然不同。
这一点薛冠华最为佩服,上午来之前还问了王哲甫一个问题,“您当初为什么选择理科而没选文科?”
“为什么要文理分家呢?”王哲甫反问道。
“有人认为理科倾向逻辑思维更为严谨,应该放在首位。也有人说文科倾向人文思辨更为感性,应该大力发展。似乎说的都有点道理,我觉得没必要。”
“那就是了,你都觉得没必要,那些高层能想不到吗?
“对于文理分科,相关部门历来不支持,但各地文理分科早就司空见惯,却不见纠偏,为什么?高考一首是分科考察、分科录取,又为什么?
其实,文理分不分科不是问题关键,真正的问题是为高考而学,还是为成长而学?”
“我觉得我们现在都是为高考而学习,至于如何成长并没有太多思考,有点可惜。”
“这个问题提出好多年了,你是学生,有些政策上的事儿不清楚。前几年国家就提出要发展‘素质教育’,可一首都是口号。不过,今年好像力度有所加强,你看高考试题,不就开始考察思维能力了吗?
但思维能力仍不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,也不会在一次考试中产生,关键还在平时的学习中慢慢培养。”
“我觉得也是,思维的形成应该是渐进式的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”
薛冠华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,对于他而言,文理都一样优秀,孰优孰劣不在话下,但他喜欢思考,喜欢探究现象背后的东西。
王哲甫也很喜欢这个小天才,倒不是因为天才也是老师的学生,而是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,总是与众不同。
“其实呢,这几年文理科之争从没断过。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,都是定式思维,甚至是偏激认知。
比如,文理科对你而言,根本就无所谓强弱。当然,作为文科生,你理科成绩比文科还好,但你只是个特例,没有普遍意义。
如果从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出发,文科生难道不需要理性思维吗?理科生难道不需要人文思辨?肯定不是。即使进了大学,依然要接受通识教育,文理科一样。
本职工作不思进取,偏去热衷于文理之争,荒谬!
另外,学习和工作可以分文理,带给人的经历和体验也不尽相同,但人生能分文理吗?人生价值能用文理科来界定吗?
你要记住,有趣的灵魂都是超越学科的,科学的,人文的,都同样重要。兼收并蓄,博观约取,才是灵魂的必然过程。”
薛冠华不住地点着头,丝毫没有平日的骄狅。
“文理生只是一个标签,一个人身上标签太多了,这只是之一。如果大学毕业若干年后,还被人以此划分,那只能说明这个人的知识结构、文化素养还停留在大学阶段,甚至中学阶段,那不是成熟,而是幼稚,幼稚的可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