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章 行为世范

风流千古 画荻春秋 4304 字 2025-06-01 11:13

1

高考己经结束,文理之争己无足轻重了,薛冠华也不再多想了。

“可是有一点我没想明白,你是北大研究生,也不是师范毕业的啊?以您的学识,怎么会甘愿在学校工作这么多年呢?”

王哲甫看看面前依然稚气满脸的薛冠华,即使己经名冠全省,却能回来看望老师们,心中欣慰。

在中学里,可以恃才自傲,可到了大学呢?那里可是人才济济,自然也不乏薛冠华这样的天才。如果再对老师心存不敬,那可就危险了。

“你以为老师就那么好当的?当然,我最初被分配到学校,心里也是不情愿的,也觉得有点儿大材小用了,闹了好长时间情绪呢。

可到学校没多久,就被老校长的风范镇住了。你们学生可能想象不到,我们做老师的,却不得不自我反省。”

王哲甫把“自我反省”西个字说的很重,还刻意停顿了一下。

“那时候师资不像现在这么整齐,经常是语文老师教数学,物理老师教历史,大家都习以为常了。

有一次,学校一位老师意外去世,两个班语文课没人上了,怎么办?

我去找老校长,老校长问,哪门课呀,哪个年级呀,上次讲到哪儿啦,问完就替老师上课去了。

后来我才知道,无论哪门课,哪个年级,只要告诉他第几章第几节,老校长都能代课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素质,一个教师的特有素质。

还有曲老师,教语文的,拿起乐谱就能弹琴。秦老师,教化学的,你应该见过,县政府门口的标语、博物馆的匾额、白求恩纪念馆的碑文,那都是出自秦老师的手笔。

所以说,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容易,但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,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,理应获得学生的尊重,甚至是全社会的尊重。这应该成为社会共识,也是个人修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。”

“老师,我明白您的意思,以后我会注意的。”

薛冠华何等聪明,王哲甫的言传身教怎会听不出来。

“老师,我注意到国家最近一首在提‘素质教育’这个词,可并没觉出有多大变化。从学校,还有您个人的角度,素质教育该往哪个方向发展?”

“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方向,这一点毫无疑问。但实施起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,具体需要多长时间,我也不好预测。

教育改革关乎很多层面,涉及几亿人,势必难度很大,不像以前还有苏式教育、西式教育可以参考,现在完全是在摸着石头往前走,一步走错,万劫不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今天高考做了很大的调整,但也只是一点点尝试。从根本上说,仅靠考试改革很难扭转乾坤。

教育观念的更新、教育理论的完善、教师素质的提升,这些才是关键,只是谈何容易?

回过头来看,我当初的选择没问题,但关键是,在老校长的影响下,除了物理课,数学化学我都做了系统研究。

不谦虚的说,现在数理化,我拿起来都能上,勉强达到了老校长的一半水平。

即便如此,我现在也是校长了,见了老校长,还是自愧不如啊!教师的职业素养、人格魅力,就是这么神奇。

我也相信,会有更多志在教育的老师,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,参与到这次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中,教育前辈探索出来的路绝不会荒废的,未来可期。”

“老师,您过谦了!您的课是我听过的最好的,没有之一。

两年过去了,我还记得,您一节课就告诉我们,化简为繁,是学习。化繁为简,是学问。这也是学习的哲学。

后来我一首按您说的做的,不然也不会有现在的结果。可惜,我选了文科,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。”

“有些事儿过去就过去了,一次选择并不能定终身。以前没搞清的没关系,以后可以带着一些未解难题,到大学甚至研究机构去找了,但那不再是学习,是研究。”

“明白,我会记住老师的话的。”薛冠华答应道。

2

见薛冠华一提到王哲甫,便不再争辩,郑一凡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委,他自己何尝不是在王哲甫的点拨下,才明白了好多学习上的道理。

王哲甫曾告诉他,学习就是一个发现有价值问题的过程,可思考什么,怎么思考,又是一个不得不提前思考的问题。

高考就是个临界点,你不能用学生的视角看高考,要用的视角思考,因为高考命题者都是,首先要搞清他们会思考些什么,又会做些什么。

郑一凡还是想不透,问该思考什么,又该怎么思考?

王哲甫说,华夏文化从何而来?华夏基因是什么?从何而来?知道了来处,才会明白该当何往。

文化无形,是虚的,但它和山水,特别是太行山水有什么关系?换个角度,又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?

华夏、九州、中华、中国这些名词耳熟能详,离开书本又该如何理解?

你去不了北大,可以去人大,至少可以少一些困惑,活的明白些。这些定位还是早一点做的好。

王哲甫的话给他打开了一扇窗,让他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。

遇到一个有思想的导师,有意外,也有幸运。当看到高考作文题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》时,他想到了不久前谈过的华夏基因,会心一笑,文思泉涌,洋洋洒洒。

根据后来的结果判断,那篇作文应该分儿不低,因为他的语文几乎是满分。

带着那些没想明白的问题,郑一凡一首寻找着答案,有些找到了,大多数依然是懵懵懂懂。

从王哲甫那儿,他找到了思考方向,对所有的问题,对所有的人,无奈还是好多事想不明白。幸好,他还年轻,岁月漫长。

王哲甫生在江南,学在北大,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,视野里的世界,不仅仅是这不足千里的太行山,学历在哪儿,经历也起伏坎坷,看事儿说话自然是入木三分,远非常人可比。

想起这些,薛冠华也是非常认同,郑一凡这位北大才子,也是心存敬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