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章 云中之锦(一话红楼)

风流千古 画荻春秋 7298 字 2025-06-01 11:13

1

雪儿听郑一凡如此推崇自己的奶奶,一时也是明眸轻睐,嘴角浅浅一弯,一张俏脸也明丽起来。

“不光说我像,奶奶还说林黛玉也像,不过不是成片的,而是一根。

奶奶说过,她最佩服曹雪芹了,倒不是他写活了深宅大院里的风云变幻豪门风云,而是为中国丝绸做了传,用奶奶的话就是,一部《红楼梦》,半部云锦史。

最绝妙的是,曹雪芹仅用一根蚕丝做比喻,就把林黛玉的性格写得入木三分,尽显春秋笔法的精髓,只是对丝绸一知半解的人,绝写不出那样韵味独有的句子。”

谈及曹雪芹,雪儿竟如数家珍,和她消瘦的身姿和一脸的稚气很不相称,郑一凡投向雪儿的目光也多了起来。

他也明白,雪儿所说大多出自源自奶奶,儿时的积累和熏陶,一旦有了出口,也如涓涓细流,洇染出一片花团锦簇的芳草地。

相比之下,郑一凡倒觉得自己的学识贫乏的可怜,山间清风固然清新,可遇到了细腻书香雅韵,还是粗俗了些许多。

没办法,城乡差距的存在,决定了气质的底色,仅凭学过的几首诗词歌赋还是无法进入雅境,充其量在边缘走上几个来回,领略一下里面的古风古韵。

那一刻,郑一凡感到有些自卑,总觉得背后有双眼睛远远地盯着自己看,仿佛自己是透明人一样。

尽管对《红楼梦》里的人物情话并不熟悉,但作者的情况还算了解,郑一凡也是不认命的主儿,不愿在雪儿面前落了下风,哪怕是分享一些奶奶的教诲也好。

“那当然了,曹雪芹的祖父就是负责大清国的丝绸织造的,曹氏家族肯定对绫罗绸缎见多识广,连丫鬟做梦都能梦到丝绸,想必曹雪芹对云锦也是熟悉的很。

只是《红楼梦》里怎么写的,我没什么印象,奶奶怎么说?”

雪儿见郑一凡少有的认真起来,嗤嗤一笑,“不是奶奶说的,是宝玉对林黛玉说的。原文是‘我总觉得你像一根素丝,却强似那些锦缎银缕的。’是不是很真切?”

“这个比喻是很形象,让你摇头晃脑的一吟一诵,倒像是戏台上小生指点山河,文气十足。丝是丝,绸是绸,可一根素丝怎么能和丝绸相提并论呢?”

“不懂了吧!也难怪,奶奶是丝绸专家,当然能看出其中的高妙之处。

《红楼梦》里的服饰何止百款千款,随便拿出一件,奶奶都能说的一清二楚,谁穿的款式好,谁穿的品行搭,那些能穿,那些不能穿,都能说出道理来。

奶奶说,丝绸也是分等级的,最好的是绣,绣再往上就是锦,中国有三大名锦,云锦、宋锦和蜀锦,其中以云锦为首!”

“这个听说过,历史课上学过,学过,我记得是西大名锦啊!好像还有壮锦。”

“壮锦也很漂亮,但严格一点儿,壮锦并不完全是丝绸,它是以棉为经,以丝丝为纬,只是也采用了通经回纬的方法,花纹也非常漂亮。

奶奶说,云锦经纬都是丝,更纯粹些,壮锦也算是一种地方特色吧。”

“嗯,中国丝织业发达,各行地道,有地方特色的肯定少不了,这也没什么可稀奇的。”

郑一凡的丝绸知识少的可怜,他还是罗列了一些说辞,免得被雪儿小看的太多。

“你个大戆胚,书上说的都当真啦!”

“我没和你抬杠的意思,只是说出我的认知而己。”

“‘戆胚’不是抬杠的胚子,是……算啦,嘻嘻,不说这了,反正你也不知道。”

话到中途,雪儿才意识到了什么。

“反正不知道,反正不是什么好话,反正你知我不知,还是不知的好!”

“小气鬼!告诉你吧,苏州方言,傻瓜的意思。”

“那为什么是‘大戆胚’呢?”郑一凡笑问。

“你比我大呗!……臭梵高,就会捉弄我!”

“没有没有,我怎么想就怎么说,真的!”

“哼,骂人不用脏字!我算知道了,和你玩文字游戏,最会吃亏的还是我。

吃亏就吃亏吧,反正我在你心里永远是个‘小傻瓜’,以后只许想,不许说出来!”

说完,雪儿自己也笑了。

“哈哈,不说,坚决不说!快说你的苏州丝绸吧!”

“奶奶告诉我,别小看《红楼梦》里的每一件衣服,都大有来头呢?

这么跟你说吧,书里的人物穿绫罗绸缎的并不稀罕,连侍丫鬟仆人都可以穿绸着缎,但云锦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穿的。

前朝前代,只有太太姨太太们才能穿,她们是什么人?王公贵族之家,名门望族之后,十二钗、贾宝玉这些小姐公子的也能穿。

但云锦是不能随便买卖的,那是皇家供品,只能皇帝赏赐,知道多珍贵了吧?”

雪儿说得兴起,一脸的得意,连一弯柳眉也随了音调上下舞动。

“这样啊!我说读《红楼梦》时,好多服饰名称都搞不明白,原来是皇家御用品,我哪儿认得?”

郑一凡挠挠头,这还是第一次在雪儿面前甘拜下风。

2

雪儿嫣然一笑,望望天际。天高云淡,初夏己经淡去了最初的柔和,渐渐热烈起来。

“外面有点儿热了,咱们回屋坐着说去。”

雪儿扯过郑一凡的胳膊抱了,扭身就往回走,把意犹未尽的郑一凡拉了趔趄,晃了几下才稳住了脚步。

“傻了吧你?一说文化你就犯痴,丝绸行里有趣的事儿多着呢,保你三天三夜都听不够!”

“有趣有味有文化,豁出去了,下午不去教室了,就听你这小老师讲华夏丝绸故事。”

“好呀!我就是你的‘一日师’了,以后少训我。胆敢不敬,小心我执行师门家法!”

“嗬,还师门家法!论师门,你就是飞上天去,这辈子你还是小师妹!”

“严肃点儿!我爸妈都听着呢,小心给你来个混合双打!”

“老师是用来敬的,不是怕的。你觉得我怕他们?”

“怕不怕的我不管,听完我的丝绸故事,不许你再凶我,我……我真有点儿怕你!”

“我一没打你二没骂你,有那么可怕?怕我吃了你?”

“你敢……”

坐在客厅里,二人倒了凉白开喝了,才继续捡起刚才的话题。

“在丝绸制品里,云锦还不是最珍贵的衣服,缂丝的才是。

王熙凤权倾荣宁府,也只有几件缂丝的衣服,像‘石青刻丝灰鼠披风’‘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’‘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’,平时也在意得很,但还不是最好的。”

“缂丝我也不认得,不过看电视剧里王熙凤的穿着,一出场,就透着一股不凡的味道,大概那就是贵气吧,我也说不好。”

“电视里的衣服肯定不是缂丝做的,一件缂丝衣服多珍贵,自古就有‘一寸缂丝一寸金’的说法,演员身上穿的肯定不是缂丝。奶奶说那些都是好一点儿丝绸,归根到底还是赝品。

真正的缂丝太少了,到博物馆里才能见到。

这也难怪,一个能工巧匠做上一年,也未必能好一件,那是在‘丝绸上的雕刻’,想想多难吧,做出来的东西自然贵比金玉。

现在挂个金链子戴块玉的,还真算不了什么,身着五彩黄金,一照面就华贵袭人,那才是极致的奢华!把穿金戴银当成富贵相,要多俗有多俗!”

“可惜我没见过,也分不出个雅俗来。等有机会,去博物馆看看。”

“不用去博物馆,有机会让你看看就是了,嘻嘻!”

“我一个大男人对穿的没多大兴趣,能遮体保暖就行。”

“一点儿也不懂缂丝的珍贵,真没劲!”

雪儿嘟囔了一句,马上又说,“好像也说得过去,男子汉就应该重体魄而不应看外表,只有女人才会‘为悦己者容’…… 不说这个了,说了你也不懂。

“哥,还记得晴雯补裘那一幕吗?”

“当然记得,晴雯通宵完成,累的都快吐血了,可见还是人比衣贵。”

“那是情比人重,宝哥哥的还有可以拿命去抵!”

“别宝哥哥宝姐姐的啦!还是说那件雀金裘吧!”

“好吧,奶奶说那件雀金裘可以称得上是缂丝服饰的代表作,书里说的并不详细,只说那件衣服看上去‘金翠辉煌’,里面用的是沙狐皮,外面呢?书里没说全称。

根据王熙凤的那件‘石青缂丝八团天马皮褂子’,奶奶推测,贾宝玉和王熙凤辈分相同,都是爵位继承人,穿的衣服应该是同一个等级的豪奢品,所以,雀金裘也应该是缂丝做的,就是款式颜色不一样。‘褂子’是外罩,时常穿的。‘裘’是披风,是冬天穿的。

王熙凤的这件‘褂子’可不一般,这么说吧,现在故宫里收藏着一件‘缂丝石青地八团龙棉褂’,那可是皇后穿的。

如果上面的‘八团’图案是龙,那就是帝后龙褂。如果是花卉,那是诰命夫人吉服。可用了天马皮做里子,又非同寻常,可以说是无价之宝。

哥,你知道吗,一件清代龙袍卖了将近五千万,一件凤袍呢?怎么说也得上千万!王熙凤这件虽说差了点儿,几百万也是值的。

可王熙凤呢,随手就送给了袭人,一是把袭人当做弟媳妇儿了,二是体现了她豪爽的一面,这也是让王熙凤多了一些说不出的人格魅力。

再说宝玉这件,奶奶说,全名应该叫‘雀金缂丝满地沙狐裘’,但雀金线是把孔雀羽毛和金丝做成的,仅这一项就比王熙凤那件高了两个档次,整个贾府也只有两件。

另一件给了薛宝琴,就是那件凫靥裘,是用野鸭子脸边的那撮绿毛做的。鸭头才多大,脸上的绿毛就更少了,这得要多少只呀,没个几千只都凑不够。

同样是裘,同样是‘金翠辉煌’,但一个是孔雀毛,一个是野鸭毛,品味和档次又差了两级。

奶奶说那件雀金裘是贾府最昂贵的衣服,也是她见过的丝绸制品的最高境界,比李白的那件换酒的‘千金裘’不知豪奢多少倍。要是拿来换酒,那还不把整个太湖灌满喽!

只这么一件衣服,就把贾府的富贵奢华展现的淋漓尽致。

很可惜,如此名贵衣服被烧了洞,扔掉是不可能的,怎么办?补呗。可谁来补?怎么补?这一补就补出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——晴雯补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