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无价之宝(二话红楼)

风流千古 画荻春秋 4832 字 2025-06-01 11:13

1

郑一凡倒了一杯水,又给雪儿的杯子加满了,才坐回沙发里。

雪儿连喝了两小口,放下杯子。

“奶奶说,晴雯的织补方法就是缂丝编织法,不然很难恢复原样。这就是故事里隐藏的丝绸文化,曹雪芹也是深谙其道的丝绸大家。”

“呵呵,一件衣服让你说的天花乱坠,一般人见不到,也想不到,想也是梦想。”郑一凡笑道,“我这个山里娃,也就更无缘一见了!”

“那可未必,等着瞧呗!”

雪儿神秘一笑,也不再细说,又把话题转到别处。

“哥,你见过清朝的官服吧,官服上那片方方正正的是什么?”

“补子啊!这难不倒我。”

“什么布料做的?”

“哦,这个……就不清楚了!”

郑一凡一时语塞,挠起了头,他还真不知道。

雪儿见郑一凡一脸窘态,仰手把那只插在头发里的手拉了下来。

“告诉你吧,那就是缂丝,文禽武兽,一看便知什么是几品官。

可是呢,不管多大的官儿,官服上只能贴上那么小小的两片,想穿件缂丝套装,那是找死,只有皇家的龙袍凤袍才行。明白贾宝玉王熙凤穿的多昂贵了吧?

不过这也暗示贾家胆大妄为,竟然大量私用皇家贡品,这可是僭越之罪,也为被后来的抄家治罪埋下了伏笔。

贾母说这件雀金裘是俄罗斯产的,可见也不敢明说出处,京城的织补工匠都不认识,就别说怎么补了,可见晴雯的织补技艺有多高,就是在整个贾府,也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存在。”

郑一凡若有所悟,连连点头。

“世间罕见,怪不得晴雯拼了性命也要补好呢?那为什么说晴雯的技艺独一无二呢?”

“这就要了解缂丝工艺了。先给你个惊喜,你知道缂丝技艺发源地是哪儿吗?”

雪儿展颜一笑,眯起凤眼看着郑一凡。只要剑眉微蹙,她就知道那是在搜肠刮肚的找答案。

半晌,郑一凡摇摇头,“丝绸多产南方,丝织技术应该是南方啦?”

“嘻嘻,就知道会把你问懵的!奶奶说,缂丝技艺发源地并不在南方,而是北方,就在河北定州,具体地点离咱们这儿不过三十里。”

“啊!定州?这么近?我怎么从没听说过?”

郑一凡满脸惊愕,继而眉头一松。

“按唐代区域管辖范围,咱们唐尧县也属定州,那岂不是说咱们这里就是缂丝故乡啦?”

“正是!想想看,咱们唐尧南北两座大城市什么工业最发达?”

“这我倒是知道一点儿,石家庄有八大棉纺厂,保定也有很多纺织厂,还有三大丝绸厂,保定丝绸?我明白了,保定丝绸业不仅现在发达,古代也是纺织重镇啊!”

“不仅这些,奶奶还说,黄河中下游不仅是丝绸的原产地,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。不然的话,中原人只会‘抱布贸丝’,就不能走向世界啦!”

“看来不能仅凭现在的印象理解古诗文里的情景,要想读明白,还得找到源头出处去!老马识途,绝非虚传!”

“哥,你又有什么新发现?”

2

“按照奶奶的观点,咱们唐尧,还有保定府,甚至河北省,都曾是丝绸之乡。

我想起来了,老师讲《陌上桑》时,说那个叫罗敷的采桑女就是邯郸人,看来燕赵大地不仅出‘慷慨悲歌之士’,还不乏采桑养蚕之人。养蚕织布,咱们这儿自古就有。盛产丝织品,顺便发明点儿丝织技艺就不奇怪了。

论起发明创造,咱太行上当是文明之源啊!”

“一个采桑女就让你跑文明古国里去了,看来我还是太小了!哥,要是你跟奶奶学上几年,指不定能跑哪儿去呢?”

雪儿嗔笑道,还瞥了余兴未尽的郑一凡一眼。

“我哪有那个福分?自古博古通今,也是有家学传承的。你祖籍姑苏,名门之后,才有这造化。‘名师如美玉,可遇不可求’,还好遇到了你这个小才女,才知道了这些。”

“那怎么谢我?”

“怎么谢?难道还让我喊你大师姐不成?”

“来赛哥呀!”雪儿又冒出一句吴侬软语。

“赛哥?你咋不赛妹呢?”郑一凡一头雾水。

“来赛哥呀!”雪儿又笑着重复了一句。

“你自己赛吧,哥还是哥,才不跟你换呢!”

“哦~~哟,听明白啦?”

“好话不说三遍,这还明显,不就是‘好呀’的意思吗?”

“哥哥果然是个门槛儿精,一听就懂,一学就会,不愧是唐中第一才子!”

雪儿竖起大拇指,还呲了呲一对小虎牙。

“不溜白相了,说正题儿。奶奶领进门,修行还是要靠你自己。记住奶奶的话,丝绸也好,缂丝也好,寻根朔源,自然有收获,说不定你会发现更多的文化内涵呢?”

“又来了!刚说完文明古国,又扯出文化内涵来了!”

“奇怪吗?文明、文化、文学、文字,这西个层面密不可分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你别说你不记得了,这可是大王说的,你当时也是在场的。”

雪儿摇摇头。

“你俩一说话就海阔天空,我哪儿跟得上?再说,有你记着,有用的话一定会教给我,我才懒得记呢!”

郑一凡伸手抚抚雪儿脑袋。

“你呀,小懒猫一个!小心小王给你来个‘断机杼’,让你尝尝玩心不改,不思进取的苦头。”

“我才不怕呢,有我小凡哥哥在,孟母三迁我也不管!我才多大,管不了那么多!”

“还小哇!人家《孔雀东南飞》的刘兰芝‘十三能织素’,你比人家还大两岁呢!要么你就去学花木兰,代父从军,也不用‘当户织’了。你选哪个?”

“哪个都不选!我就做我自己喜欢的事儿,大不了我跟你回乡种田去!”

“好啦!不说这些了,你还没说晴雯到底是怎么补裘的呢?”

郑一凡赶紧收回了话题。

“诶呀,都是让你的‘西文论’带跑了!说到哪儿啦?”

“晴雯是用缂丝编织法补裘的。”

“噢,缂丝编织法,这个说起来简单,其实很复杂。见过织布机吧,我记得咱们去唐尧博物馆见过,还有印象吧?”

“不仅见过织布机,小时候还见妈妈织布呢!你说吧,我可以想象得来。”

昏暗的灯光下,母亲坐在织布机前,一手穿梭,一手推动着沉重的机杼……

不大的老屋里,穿梭声,撞杼声,踏板声,欲断又连,交错绵延……

此时却在脑海里回响,拉长……

飞梭打在机框上,震得心肝首颤……

好奇驱使下,趁母亲内急,赶紧坐上去,拿起梭子,想试着织上几下,不成想手不随心,脚不随手,手忙脚乱,力不从心,劳而无功,还把经线戳断了两根。

母亲回来,心疼了半天,却没一句责备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