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凡人杂谈(五话红楼)

风流千古 画荻春秋 7048 字 2025-06-01 11:13

1

“哥,你这又绝又妙的,跟捡了宝似的!”

“你哥这是悟了道啦!比捡宝可高明多了!”王哲甫笑道。

“可大部分我勉强能听懂,就‘贯通诸子百家于一人,囊括‘三言两拍’于一书’这句,我怎么没听明白,哥,你细说一下。”

“这里边儿内容太多了,好多你还没学,理解起来是有点儿难度,我给你拆开看看。诸子百家知道吧?”

雪儿点点头,“当然啦!奶奶还教我一个口诀呢——

孔孟领衔儒家生,荀子相继集大成。

老子悟道庄子闲,墨家兼爱爱和平。

韩非立法助秦王,孙掌兵家百战胜。

邹衍五行话阴阳,苏秦张仪说纵横。

农家许行耕种忙。扁鹊行医救苍生。

小说常在家中坐,名家当属公孙龙。

怎么样?顺口就溜达出来了!”

“奶奶教你的?”

“是呀!你以为奶奶只懂丝绸啊,经史子集、诗词歌赋、琴棋书画,样样儿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,不信你问我爸爸。”

“雪儿说的没错,我家老太太文化修养很高,我都自愧不如,这就是把雪儿送到奶奶身边儿缘故,只可惜雪儿只学了点儿皮毛,奶奶就走了。唉——”

“爸,我奶奶教了我好多东西呢,有些我也不大懂,奶奶说先背熟记住了,大了自然就懂了!”

雪儿莞尔一笑,安慰起王哲甫来。

“奶奶说的有道理,儿童时期记忆力是最好的,能背多少就背多少,在学习中再慢慢消化,终生受益。像这首《诸子百家歌》,我就没听说过,里边有的人名我都背熟悉,更别说背了。

雪儿,类似的口诀还有吗?这可是好东西,也是好方法,化繁为简,还简明扼要,让我也接受一下奶奶的教导呗!”

郑一凡不想让气氛沉重起来,顺势结束了话题。

“有哇!这就是奶奶给我的‘万宝囊’,里面好东西多着呢?”

雪儿举起手里的紫红绸面笔记本,笑容更加灿烂。

“你可真有福!借我抽空儿抄一份,从师奶那儿取点儿真经!”

“好呀!正好有些我看不懂,你以后就是我的翻译官!”

“行啊,只要不让我做孙悟空就行!明明可以一个跟头就到大雷音寺,偏要陪着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,一路遇妖降妖,逢怪除怪,打打杀杀,最后才勉强混了个‘斗战胜佛’的名头。”

“嗳嗳,说着《红楼梦》,怎么穿越到《西游记》里去啦!还没讲诸子百家怎么怎么贯通的呢?”雪儿笑道。

“嘿嘿,临时串个门儿,《西大名著》本就是一家子,都是比邻而居。你看孙悟空,本来是道家弟子,取了趟经,就成为佛门中人了。

再看贾宝玉,原本是赤瑕宫工作的一个侍者,赤瑕宫是灵虚真人的住所,真人就是道士,侍者就侍奉道士的人,就是小道士,具体干嘛呢?养花种草,其实就是一园丁。

天天用甘露给绛珠草浇水,结果甘露变成了薛宝钗,绛珠草变成了林黛玉,最后呢,宝玉到清凉寺出家当了和尚。

到人间走了一趟,小道士变成了小和尚,是不是和孙悟空一样的命运,一样的结局。”

“还真是这么回事儿,可和诸子百家有什么关系呢?”

“道变佛就是一种贯通,《红楼梦》里包括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、艺术、宗教、戏曲医学等各种知识,这些出现在同一个地点,同一个时间,不就是同一个世界吗?

曹雪芹一个人把它们都融合在一块儿,这就是贯通诸子百家,你刚才背的口诀是不是都有?”

“那‘囊括‘三言两拍’于一书’呢?”

“这就就简单了。你没读过《三言两拍》,其实就是两百篇短篇小说,《红楼梦》里的故事,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相似的情节。

当然,这不是抄袭,而是再创作。两百个千头万绪的故事,变成了一部结构完整、脉络清晰的长篇小说,这就是囊括。明白了吗?”

“还是不大明白,诸子百家的书没读过几本,《三言两拍》也没见过,我哪儿对比去?等以后读了再说吧。”

“雪儿,你可以把你哥这句话收进‘万宝囊’里,等你上了高中就明白了。”

“对对对,我赶紧记下来。还得另起一章,名字就叫《凡人杂谈》。哎,又跑题了!世情小说我明白了,那言情小说呢?”

2

郑一凡本不想涉及这个话题,谁知道雪儿抓住不放。

“相对世情小说而言,言情小说就是单一的爱情故事,除了谈情,就是说爱,说来道去都是个人与豪门的恩恩怨怨。

《红楼梦》里提到的《西厢记》,它的前身就是小说版的《莺莺传》,也是最早的言情小说之一,又叫才子佳人小说。

光听名字就知道内容了,一个才子,一个佳人,分分合合就是一本书,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,没什么营养,看了也没什么收获,你也少看。”

“我才不看呢!可我的好多同学都特爱看,琼瑶的、亦舒的,都着了魔似的,上课也偷着看。”

“哈哈,很正常,我也偷着看过,林语堂的《京华烟云》。可是呢,一看就明白,一放下就忘。”

“奶奶不让我看,说看书就看《红楼梦》,要学就学曹雪芹。”

“哈哈,当年你奶奶也是这么给我说的,看了几遍《红楼梦》,什么言情啊武侠啊都看不进去了,忒俗,俗不可耐。”王哲甫笑道。

“太师奶就是太师奶,一语中的,堪称读书至境,又学到了!雪儿,奶奶是怎么评价薛宝钗的呢?”

“薛宝钗?奶奶的说法好像和你刚才说差不多,奶奶说,宝钗说话像儒家儒家,满脑子装着功名利禄。处事却像道家,事不关己,就一问三不知。可和人打起交道来,又像释家,慈悲为怀,普济众生,简首就是三家的合体。

说起文学、艺术、历史、医学、佛学,还有诸子经典,几乎没有不知道的,可以说是德才兼备,涵养极深,这不就是贯通诸子百家吗?简首就是曹雪芹的文化替身。

奶奶说,正册判词第一句‘可叹停机德,’写的就是薛宝钗,曹雪芹为什么把她放在第一册第一句呢?

这就是曹雪芹的态度:钟爱薛宝钗,还刻了‘不离不弃’西个字挂在她脖子上,说的书里的人物,表的是作者的感情。

可见,薛宝钗的学识就是曹雪芹的学识,薛宝钗的理想就是曹雪芹的理想,薛宝钗的悲剧就是曹雪芹的悲剧,借用现在最时尚的说法——薛宝钗就是曹雪芹的代言人。”

“好一个‘曹雪芹的代言人’!看来我当年的决定没错,幸亏让你在奶奶身边生活了几年,奶奶一辈子的积蓄才有了传承,奶奶的精神世界才有了寄托。”

“爸,都是我不好,辜负了奶奶的一片苦心。以后不会再躲起来了,再难再苦,我也会自己站住了。

再说,我还有你们,我哥说,奶奶就是天上的云之锦,时时刻刻照看着我呢!”

雪儿笑了,脸上再无半点悲伤。

郑一凡时刻提着的心也放了下来,半年前还整天以泪洗面呢,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小林黛玉。

“薛者,雪也,怪不得你喜欢宝钗呢,你俩本就是一个人,心犀相通。其实,我也觉得宝钗才是曹雪芹笔下着力最深的那个人。

论才,宝钗是全才,黛玉是孤才。论貌,宝钗是福相,黛玉是病态。哪个符合大众审美?哪个讨人喜爱?

黛玉冷,不是曹雪芹喜欢的人物。宝钗温,才是世人追求的楷模。

别说看书的人,就是看了电视剧,给人们留下印象最好的,是宝钗而不是林黛玉,连爷爷都说电视剧里的林黛玉一脸苦瓜相,不讨人喜欢。

二位老师,你们看今天的雪儿是不是特像现实版薛宝钗,秀外慧中,善解人意,多可爱!”

王哲甫和王玉芬也是含笑应和,语气里更多的是释然。雪儿的言行举止中,哪还有一丝儿病态。

“小凡,以后多和雪儿说说读书的事儿,你看她多爱听。”王玉芬说道。

“岂止爱听,就今天说的话,视角独特,有理有据,我都甘拜下风了!”

“哪有?我说的大多是奶奶教我的,也不知怎么,今天一下子就都想起来了!哥,谢谢你!”

“谢我做什么,你今天可是我的‘一日师’,你可是承认了的,不许反悔哟!”

“我可没那本事,还不都是你自己悟出来的。我说‘一根素丝’,你就拉我讲丝绸故事,我说了一句曹雪芹,你就拽我探讨《红楼梦》,司马昭之心,我也知道。”

“对呀!‘一根素丝’让我明白了怎么读《红楼梦》。一句‘警世之作’,让我重新认识了曹雪芹,对,还有薛宝钗。不行,我得带着这些提示重读《红楼梦》,再识曹雪芹。”

雪儿圆睁了眼,欣喜中还有一丝疑惑。以前都是挨训,今天怎么了?听到的都是赞美,还是恰如其分的赞美。

“哥,你还没说最喜欢谁呢?《红楼梦》看了几遍?”

“当然是薛宝钗了,那个林黛玉除了诗做的还不错,剩下的就是怨天尤人了!”

“鹦鹉学舌!”

“我干嘛非要鹦鹉学舌?薛家宝钗温婉贤淑,提笔能写诗,动手会绣花,抬脚能戏池边蝶,坐下能理园中事。

德才学识几乎十全十美,唯一不足的就是太完美了,天上没有,人间少遇。难道只许你喜欢,不许别人喜欢呀!小霸道!”

其实,郑一凡最喜欢的还是史湘云,才思敏捷,娇憨可爱,与“病西施”“冷美人”截然不同,性子和雪儿很像。只是没好意思告诉雪儿,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。

“别往我身上扯!你就老老实实交代看了几遍吧?”

“我哪有那么多闲工夫?一部《红楼梦》,别说三五遍,就是读上十遍八遍也未必能看懂。”

“为什么呀?毛爷爷不是说看五遍就能懂了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