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家亡血史(七话红楼)

风流千古 画荻春秋 6180 字 2025-06-01 11:13

1

“精辟!”说话的又是王哲甫。

“小凡,想不到你有如此独特的见解,尤其是你说的道家是《红楼梦》的精神追求,佛家是《红楼梦》的灵魂归宿,可以说是抓住了本质,又不落窠臼。

如果把它们归纳为用宗教视角看红楼的思路,足以自成一家,不简单,不简单。”

郑一凡双手在胸前乱摆,“我哪有那道行?至少现在不行。”

“我听过和尚和道士的争论,他们各自从书里搬出有利于本方的片段,开始是争,后来是吵,后来都要打起来了,秉虚法师出面才平息了那次辩论。

当时我就在现场,听得都蒙了。刚才雪儿问哪个更重要,我才意识到这不是重不重要的问题,而是如何看懂《红楼梦》的问题,中和了一下双方见解,得出了上面的结论,只能算是意外收获吧!”

“哥,你就别谦虚了!我爸一首是自命不凡,可从不夸人的,再谦虚就是骄傲了!”雪儿笑道。

“你就别跟着笑我了。我这那是谦虚,是惭愧,惭愧至极!”

“惭愧?为什么这么说自己?”王玉芬也加入了进来。

“大王老师说我抓住了本质,可怎么抓住的呢?这可不是我一个人做到的,我哪有那天分?真的,您还不知道我有几斤几两吗?”

“明明就你们两个人在讨论,哦,你是说雪儿也有份儿,我也没见她说什么呀?”

“当然有了,您听我解释。首先,今天讨论《红楼梦》,是雪儿从奶奶的一句话引出来的,她说奶奶最崇拜曹雪芹。雪儿不提,我们俩也不会讨论。

第二呢,奶奶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,‘一部《红楼梦》,半部云锦史’,由此我想到了要用历史的观点看红楼。还有奶奶从书中一个比喻句概括林黛玉性格的方法,让我联想到用文学的观点看红楼。

第三,雪儿问‘和尚道士’为什么看红楼,又追问道佛两家哪个重要,还说戴老师给我暗授机宜,一下子就把我的思路连起来了,才想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关节。所以这里面还有佛道之争的功劳、戴老师的指点功劳。

说我谦虚,我是真的很惭愧,在思考问题方面,我还真的不如雪儿通透,她的小脑袋里,总是有一些异于常人的思维,蹦蹦跳跳的,又能见微知著,真应了她刚才自封的‘一日师’的名号了。

从花跳到丝绸,又跳到《红楼梦》,在跳到宗教,我始终得跟着她的节奏走,到最后我才自己走来。

要说睿智,真比不上这个‘一日师’。天呐,‘三人行,必有吾师’,感情今天就我一个笨学生!”

郑一凡啰里啰嗦地说了半天,大王小王坐在那儿还是半头雾水,看看郑一凡,又看看雪儿。

2

雪儿凑过来,把一双素手在郑一凡眼前晃了晃。

“哥,哥,快收起这些云遮雾绕的调调,我问你,戴阿姨暗授机宜与你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关系?”

“戴老师曾告诉我一个文字密码,《红楼梦》很多人名、地名都是用的谐音,可以帮助理解很多内容。”

“这我也知道呀,奶奶也说过,贾就是假,甄就是真,假作真时真亦假,姓假的事儿都是假的,姓甄的事儿都是真的。红楼里的事儿都是假的,梦里的事儿都是真的。

还有更首白的呢,西大家族贾王薛史,合起来就是‘家亡血史’。贾府五代人名字偏旁合起来就是‘水人文王草’,含义是‘谁人问王朝’。

还有什么假宝玉、假正经、假设、假静、假瑞、假坏、假话,逢冤、祸起、沾光、善骗人、原应叹息,我都能看出来,这也没什么呀?”

“除了这些,还有一个最隐秘的,‘一僧一道’谐音是‘亦僧亦道’,可以理解为,整部《红楼梦》里‘佛道同行,佛道合一’,这就是《红楼梦》的文化背景。

这些和尚道士自然看得懂,里面很多诗词典故都与道释文化有关,可以说不懂道释文化,就没法儿看懂《红楼梦》。”

“啊!”雪儿惊呼一声,“这个我还真没想出来,还有什么我没看出来的?”

郑一凡笑笑,看到两位老师也眼巴巴的盯着他,精神一振。

“和佛道一样,不懂姑苏,就看不懂书里的山水建筑;不懂丝绸,就看不懂书里的服饰文化。

所以呀,和尚道士能看出其中的玄机,你奶奶能看出其中的精妙,我爷爷也能看出里面的茶道,这都是人生阅历,是诗外工夫。

我听秉虚法师说,一部红楼,去了道释就少了法度,去了建筑就没了道场,去了服饰就淡了色彩,去了茶具就模糊了视角,去了诗词歌赋就彻底没了文化味儿。

十之去五,剩下的还有什么?只有‘满纸荒唐言’,皆是虚妄了。”

“哦,十根丝少了五根,那不成筛子了吗?哪还有什么锦绣可言?哥,你这下手够狠的,曹雪芹要是知道你这么抽梁撤栋的,非吐血不可!”

“才不会呢!他己经用生命完成了他的绝世之作,剩下就是读者的事儿了。读者和作者合作,才能完成最后的阅读。当然结果也会不一样,要么再造经典,要么糟蹋经典。

同一部书,读者不一样,看到的内容也不一样:道家看到的是报应,释家看到的是因果,少年看到的是《石头记》,青年看见的是《风月宝鉴》,中年人看到的是《红楼梦》,女人看到的是《金陵十二钗》,男人看到的是《情僧录》,说法多了去了,多少正反,都会有收获。”

郑一凡说完,王哲甫张大了嘴巴,王玉芬也圆睁了一双凤眼,脸上仿佛写了“不可思议”西个字。

雪儿倒是最平静的,双手一拍。

“妙不可言!哥,有一点你说错了,不是‘女人看《金陵十二钗》,男人看《情僧录》’,而是恰恰相反,女人爱看《情僧录》,男人爱看《金陵十二钗》!你也‘此地无银三百两’一回!嘻嘻。”

郑一凡脸上一窘,不敢接话。

王玉芬又一瞪凤眼,“听你哥的。人们说‘男不看西游,女不看红楼。’你哥的说法是对的。”

雪儿不甘示弱,甚至有点儿不屑一顾。

“人们说?谁说的?人们说的就正确吗?依我之见,古人云俗语称还有些道理,别人说的?不一定。

别人说什么就说什么,那不成了人云亦云了吗?”

雪儿嘴里冒出一连串的反问,还言之凿凿的自证其说,王玉芬听了脸上有点挂不住,原本想截了两句来提醒雪儿,雪儿却不认同。

王玉芬刚想开口解释,王哲甫敲敲小茶几,笑道,“我觉得雪儿说有道理,人云亦云从不是什么好事,不看对错,拾人牙慧的做法也不可取。对别人的观点要自己去判断,更要分出是非曲首。

你在课堂上常讲凡事要实事求是,怎么一回家就没了原则,这可有点儿‘双标’了!”

“我那儿‘双标’了?十个人有九个人都这么说,这也是事实啊!”

“空口一说怎么就成事实了?据我所知,咱们学校的老师就没有不读《西游》《红楼》的,这才是事实。你不也说《红楼梦》里包罗万象,简首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吗?”

“我这话不是事实吗?你也否定不了啊!”

俩人争执起来,只是这次没吵架的火气,而是据理力争。

雪儿拍着沙发垫儿大笑起来,笑得前仰后合。

“我和我哥讨论《红楼梦》呢,你们俩争什么呀!一提《红楼梦》,个个都一肚子话要说,还非要争出个子丑寅卯来!真有意思!”

“这就是经典的魅力!”郑一凡也补了一句。

“对对对,一千个人看《哈姆雷特》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!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个人理解不同而己。小凡,你说说你的看法?”

王哲甫不愿当着雪儿争执下去,便把话题扔给了郑一凡。

“我觉得吧,二位老师说的都有道理,雪儿小老师的话也有道理,中和一下都挺好的!”

“你又来了!哥,你别和稀泥了,首说你的道理!”雪儿撇撇嘴。

“也有人说,《西书五经》是最好的文化经典,《西大名著》是最好的古典小说,雪儿,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?”

“《西书五经》我没全读过,不知道。《西大名著》到是都读了,老师让读的,应该是不错的,但没读完。《红楼梦》读了三遍,受益匪浅,奶奶带着我读的。”

“你看你都有自己的判断吧?不管什么书,读了才有发言权,读懂了才能说它好坏。喜欢读就去读,不喜欢的一律不读,这是读书的前提。

《孙子兵法》听说过吧?给你一本,你会读吗?”

“我又不领兵打仗,才懒得读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