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浅予是系中元老,学识功底厚重,只是头发稀疏,己是白多黑少,勉强遮住了头皮,黑色镜框里目光淡然,一副老学究模样。
陆老师一向很准时,必在课前三分钟就到教室,站在讲台边,手里抱着一只保温杯,不时喝上几口。学生走过和他打招呼,他也只是眯了眼笑笑,一句话也不肯多说,因此被称为“笑弥勒”。
可他一讲起课来便判若两人,繁复史实史料如数家珍,遥远朝代更迭娓娓道来。引经据典却不枯燥,语言简约却不乏味,最令郑一凡佩服的,还是陆老师一手漂亮板书,纵横恣肆,别有一番韵味。
课后同学们聚在一起,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没听够。
讲台上并不高大的身躯,略显发福,可举止总是那样淡然若定。郑一凡见了,心里就会闪出一个词:博雅之士。也许多年以后,自己也会成为这样的人吧,哪怕是“三尺讲台存日月,一支粉笔写春秋。”,也算是不虚此生来世间一遭。
陆浅予的主课是《中国古代史》,《考古与文物鉴赏》只是选修课。只是一门设在入学初,一门临毕业前才开课,课时也少了许多。
选课时,郑一凡不假思索,就定了《考古与文物鉴赏》,尽管他觉得考古这件事离他很远,因为不愿错过陆老师的每一节课,每一句话,每一个字,听课简首是在享受春风拂心,惬意无比,总时间飞逝,花开无痕。
今天是《考古与文物鉴赏》结课的日子,这是本学期最后一课。
时近中午,课也接近了尾声。教室里,一片寂静。
“……学校开设这门课,不是让你们去亲临考古现场,而是希望你们能循着这些历史遗存,去理清和复原中华文明之脉络,并据此定向思考,思考华夏文化之未来走向。
我们这段时间梳理了近百年重大考古发现,回过头来,再去审视那一个个遗址,那一件件文物,你自己又发现了什么?”
台下悄然无声。
陆浅予站在讲台上,镜片后的目光掠过一抹深邃。
声音并不高亢激越,却总能穿过重重迷雾,化作一道清澈小溪,洗过琪花瑶草,又缓缓前行。慷慨时水花西溅,静默间又盘桓无声,打个旋儿,才逶迤远去。
“翻开墨迹未干的文化册页,从古到今,我们能够回望的,是沧桑了的记忆,是凝固了的历史。
与此相反,从今到古,目睹那些锈迹斑斑的文化遗存之后,我们能够还原的,是文化真实的本来,这就是考古的要义,也是从本来到未来的必经之路。”
教室里悄无声息,陆浅予开始在讲台上踱步,似乎是在等水没花根。
“在思考文化走向之前,你们需要给自己一个支点,一个足以把视野打开的支点。你们想过没有,这个支点是什么?这个支点在哪儿?”
陆浅予的声音低沉下来,凝视着前方,仿佛那里有奇花异草,吸引了目光。
“在此,我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坐标系,历史文化浩繁无垠,但总会有一个时间是原点,也必有一个地方是圆心。这两个都是历史人首先明确的考察基点。
不妨想象一下,若把原点放在黄河之源——遥远的青藏高原,再旋转180度,你会看到什么?视界所及,就是中华文明的维度,就像我站这儿,可以看到面前的三面墙,一百多个身着青春的鲜活生命。
而你们呢,只能看到一面墙,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夫子而己。这就是原点差距。
原点越高,视界越大,登高望远就是这个道理。”
教室里涌起笑声,如风过钱塘。
“一个点并不能够聚焦你所看到的视界,怎么办?再给你的视界一个中心,勾勒出你的视野,那就是你的世界,可以驰骋的世界。
如果把这个点定在太行山脊,旋转360度,由此眺望,目之所及,就是你的视野,华夏文化的视野。
以此类推,以太行为中心,以脚步为半径,去规划你的视野,你将看到一个不一样世界——中华文明圈。周游世界有点儿难度,来个环太行文化之旅不难吧。如果我回到三十岁,像你们一样大,一定去游上几圈,圈圈外延,想想就开心的了不得,何乐而不为!”
教室里又是风生水起,涟漪蔓延。
陆浅予在原地转了一圈,“所以,你的视野有多大,你的思维空间就有多广!
“我们常说,我是中国人,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。没错,亚欧大陆上的黄种人。我们从哪里来?又将去往何方?
我们把原点定位在山西襄汾,十七万年前,丁村人就在这儿建了加工厂,打制出并不精美却很古老的石器。村里人?不不不,那是九州大地上最早的智人,就是现代人的祖先,包括你我他。
然后呢?老祖宗们去哪儿了?一路,逆流而上陕西、甘肃。一路,顺水而下河南山东。不管走多远,他们始终不远离黄河两岸,这就是黄河文明之源。
请诸位记住两句话,第一句:观黄河而知华夏。为何? ”
陆浅予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个“几”字弯,用粉笔点点,“这就是黄河!”
“丁村文化遗址在这儿,陕西临汾。半坡遗址在哪儿?往西八百里,陕西西安,距今一万年。裴李岗文化遗址在哪儿?往东八百里,河南新郑,距今八千年。磁山文化遗址呢?往东北八百里,河北武安,距今七千年。
原点有了,半径有了,画上一个圆,这个圆就是华夏文明的雏形。”
黑板上多了一个绿色的圆,看上去并不太大。
粉笔又吱呀作响,黑板上又多了一条红线,像一支羽箭。
“向西一路,越过黄土高原,首达内蒙古高原、青藏高原。向北一路,横跨华北平原,首达东北大平原。这就是文明大迁移。
“再看,仰韶文化遗址在哪儿?距离丁村西百里,河南渑池,五千年前,中国远古文明在此成型。
然后呢?向西一千一百里,在甘肃临兆形成了马家窑文化。向东一千三百里,在山东章丘形成了龙山文化。
之后,又覆盖陕、晋、冀、豫,影响鄂、甘、青、内蒙古,也就是华夏文明圈的原型。”
白色地图上的绿圈,比原来的大了一些。
画毕,陆浅予回过身来。
“此后呢?石器时代结束,中国迈入青铜时代,夏商周依次出现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。”
“观黄河而知华夏,了解这些就够了吗?不够,远远不够。
考古的目的是什么?考古是为了发现古迹里隐含的文化,中华文化。”
回转身,陆浅予又在“几”字弯上方画了一座山脉,边画边说,“这就是太行山。”
“第二句话:登太行而晓天下。为何?
“三皇五帝我们就不解释了。那么,我们耳熟能详的尧舜禹,他们建都在什么地方?”
陆浅予又面向黑板,在山形图上写下几个红字:临汾、永济、运城。
“这几个地方都在山西,什么山?太行山。八百里太行将华北大地一分为二,山之北、山之西群山巍峨,山之东、山之南沃野千里。
在太行山麓和黄河两岸上,崛起了中国最早的‘城市群’,这些城市就包括夏商周的都城所在地。
再加上山西炎帝陵、陕西黄帝陵,这一山一河的视野里,共计出现了炎黄两祖、尧舜禹三圣、夏商周三朝都,这里究竟蕴藏着什么?意味着什么?”
话音停顿,陆浅予环视着台下上百双眼睛,满含期待。
“白线就是古黄河走过的路,红线就是古中国人走过的路,绿圈就是华夏文明圈,这里——山西,就是华夏文明的圆心。这里——太行山,就是中华文化的原点。
山水纵横总相逢,古今交汇自重遇。大河歌罢迎千浪,寻根路远争朝夕。这就是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。”
一语落地,满堂皆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