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姨妈母女得知迎春的婚事都有了眉目,不免都有些着急。毕竟宝钗比迎春还大呢,眼看着妹妹们都有了归宿,自己却还没着落,心里自然不是滋味。
黛玉就不用说了,天子赐婚,嫁给了尊贵的十六阿哥,那可是天大的造化。就连迎春这个平日里不声不响、性子温顺的姑娘,竟然也得了贾母的看重,还挑到了不错的人家。
宝钗虽一首没怎么把迎春放在眼里,总觉得她软弱无能,但细想那刘家,老爷官职虽不大,也就是个五品官,可好歹也是正经的书香之家,家风清正。在宝钗看来,这样的门第配迎春,那是绰绰有余了。
哪知道这里母女正有些着急呢,王子腾的夫人曹氏就笑呵呵来了。
一看舅妈那脸色,宝钗心里便有了数,猜到舅妈的来意。
果然,曹氏开口先是拉着宝钗的手,语气亲热地夸赞一番:“宝丫头如今是出落得越发端庄了,又知书达理、稳重大气,真真叫人爱不过来呢。我今儿一瞧见你,就觉得眼前一亮,京城里多少大家闺秀,也没你这般气度!”
几句话后,曹氏便顺理成章地将话题引到宝钗的婚事上头,一副真心替宝钗打算的样子。她对薛姨妈道:“说起来,近来也有好几家人向我打听宝丫头呢。我这个当舅妈的,当然希望外甥女嫁得好,所以也托人细细打听了这些人家的孩子到底如何,又审查了一番这些人家家世家风,这才挑了两家优秀的,想着来跟妹妹你说说呢。”
听见是自己的亲事,宝钗自然不好再旁听着,便起身往里间去了。
“这第一家,是锦乡侯韩家的第三子,虽说是个庶出,但听说倒是个有本事的人,如今在京郊大营里头,年纪轻轻就己经是卫千总了。”曹氏先说了武将之家,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。
见薛姨妈没开口,似乎有几分不甚满意,曹氏便又继续说起另一家文臣之家:“再有就是顺天府治中徐家,徐家二公子与大公子都是正房太太生的,如今那二公子年纪轻轻就中了举人,等来年科举下场,说不得就能得一个两榜进士。再有家里的扶持,未必没有大好前程。”
说老实话,这徐家二公子,就是曹氏都觉得很不错了。一来徐家也是几代清流,家风甚好;二来嘛,徐家二公子的确算是爱读书的,虽说比宝钗大了五岁,但这年头,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,年纪轻轻就是个举人,实属不易,前程大有可为。
薛姨妈听了,倒是也觉得第二家还不错。但她心里明白,跟自家侄儿贾宝玉一比,这两家都还是差了些——毕竟那可是国公府,宝玉他爹现在还是工部左侍郎,日后说不定还能更进一步呢。
于是薛姨妈略一思考后对曹氏道:“嫂子记挂宝丫头,是宝丫头的福气,只是到底是宝丫头的婚事,她又是个有主意的,我还是得问问她再说。”
“这倒也是,让宝丫头也听听才好,到底是她的终身大事。”曹氏笑着点头,心里觉得总有一家能被选中。
哪知宝钗出来后听母亲一说,当即叹了口气,摇了摇头,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:“母亲,我瞧着一个也不成。第一个,要我嫁给一个庶子……何况,兵营里的官,只要花点儿银子,一个六品的卫千总,不要太容易。当年舅妈介绍给元春表姐的,都是五品官,人家表姐都看不上呢。”
薛姨妈听了也点头,她也不大看得上第一家。虽说是个侯府,但是个庶出,那不是跟环儿一样,日后连个正经爵位也指望不上。
“至于第二家,正所谓垂髫童生,舞勺秀才,束发举人,举人不难,可两榜进士能有多少?他若真是才高八斗,定准了能高中,又何必不等两年?难道进士不比举人说亲容易?可见大约是不成的。”宝钗头头是道地分析着,言语中尽是对这两家男子的轻视。
她却没想想,自己还觉得迎春挑的人不错呢,这还是因为宝钗一向看不起迎春,觉得一个庶出又没什么本事的姑娘,能挑到那样的人家就不错了。
薛姨妈叹了口气:“你是个有成算的,娘也知道,这两家,皆比不上你姨妈家。宝玉这孩子,你我都是见过的,最是和气不过的,婚后断然不会殴打辱骂你,且又是你姨妈,她一向喜欢你。国公府的条件也是一等一的。”
但是薛姨妈却怕曹氏多心,面露难色道:“但是你舅妈兴兴头头来一趟,要是我们全都拒绝了,只怕你舅妈会不高兴呢。”
宝钗却心底有想法,对着自己的母亲也没什么好害羞的,当即说:“母亲,您不妨这么跟舅妈说,就说以前住在荣国府的时候,姨妈曾透露过亲上加亲的意思,看看舅妈怎么说。”
薛姨妈一听,也觉得是个办法,握着女儿的手感叹道:“哎,要不是你父亲早早不在了,就凭你这般容貌和品性,哪里会如此费心……”
话没说完,宝钗反过来安慰母亲几句,让她不必忧心。
薛姨妈果然在曹氏面前,将王夫人想要亲上加亲的意思说了。
曹氏一听,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利弊。她眼神一亮,点头笑道:“嗯,这倒是一门好亲事!凤丫头也在那里,到时候她们表姐妹做了妯娌,也是一桩美事,互相有个照应。”
曹氏心想,要是宝钗能进荣国府的门,那岂不是大房二房都算是牢牢握在她们王家人的手里了,就算将来贾母百年之后,两房分了家,王家还是能捞到好处的。
于是曹氏自告奋勇:“既然二妹妹己经提过这事儿,那还是我上门去,问问她的意思,毕竟宝钗年纪也不小了,还是该先定下来,这样也稳妥些。”
薛姨妈正等着这句话呢,于是笑着将曹氏给狠夸了一顿。
曹氏却不知道,这人呀,是会变得。